共工新闻社8月25日电(通讯员 王宇清 张恒)“我们不仅实现了路通,更实现了民心通。”项目经理田夫忠望着横跨主线的一座座车行天桥说道。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参建的S14滁州至合肥高速公路滁州段不仅是一条造福一方的“振兴路”,更串联起了一座座充满温度的“民心桥”。
全长约14.66公里的主线道路,途经元松村、常山村等6个村落,公路两旁稻田起伏、菜畦错落,在晨昏的光影流转里,美得让人沉醉流连。过程中,为了持续巩固拓展当地乡村振兴成果,全力保障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项目团队注重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周边群众的日常运输和出行使用需要。
沿线村落之一的元松村,项目团队在和种粮大户王大爷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村里主要以水稻和各类精品水果为主要的种植作物,村中老年人居多,还有部分种植大户,日常出行主要为村里一条不足3米宽的小土路,一到下雨时,这条红粘土路就会湿滑且泥泞不堪,年纪稍大点的村民都不敢随意骑车在上面行驶。
当高速线路横贯村庄时,原有的村间小土路被拆除,部分农田也被分割,村民运输稻谷、农资和各类农机设备的通道面临着挑战。“绝不能耽误村民的正常农业生产,我们要想办法给村民修一条更好更放心的水泥路。”田夫忠坚定的说道,在与业主和设计单位协商,积极办理完成用地手续后,项目团队决定在靠近元松村的路基下方修建一个通行涵洞,同时在涵洞两边各延长100米到村口,加上原设计的长度,一共400米的水泥路将极大方便村民的日常出行。
测量、放线、开挖……项目团队克服地质挑战,按照“挖方、安装涵洞、拓路”的思路打造这条“振兴路”。当涵洞最终通车那天,王大爷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成为元松村第一个驶过平整水泥路面的村民。黝黑的脸上漾开了久违的笑容:“这下可踏实了!收割机、运粮车都能直接开进田头、开回村里,再也不用担心绕远路了!”“可不是嘛,这下我们这些老年人也不怕摔倒了。”一旁的李大娘也高兴附和道。
距离元松村11公里的常山村,空气常年弥漫着红薯淀粉清冽的甜香。这里是附近闻名的“粉条村”,大大小小的粉条晾晒场分布其中。
最初,项目团队同样计划在常山村段修建涵洞。但项目团队通过在村里走访,发现村民运输红薯淀粉的货车装载高度大部分超过涵洞限高。“涵洞不行,那就造一座车行天桥,按照双车道设计,高度足够!”田夫忠指着常山村所在位置说道,“对,这样既不妨碍高速,又能确保我们红薯粉条的运输。”常山村村支书李书记听闻表示赞同,生产调度会上,项目团队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蓝图化为现实。建设者拓宽路基、打设桩基、架设箱梁……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一座长35米、宽7.5米的崭新双行道天桥如长虹般跨越高速,桥面宽阔平整,还加装了钢护栏和警示标志,村民运输和日常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大幅提升。“这座桥方便我们出行,我卖红薯粉的劲头都更足了。”当地村民高兴地说。
滁合高速全线通车那天,满载粉条的货车顺畅驶过天桥,车轮下是呼啸的高速车流,“民心桥”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周边近千名村民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的痛点。“这座桥,连着的可不止是路,更是我们村民和一航建设者的心啊。”李书记站在桥头,看着一辆辆货车驶向远方欣慰说道。
经统计,项目团队共为沿线村庄架设车行天桥5座,涵洞2座,延长道路400米,一座座“民心桥”“振兴路”与项目主线工程一起成为当地群众通往美好生活的便捷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