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8月25日电(通讯员 邵高明)嘟……南通港通州湾港区内,离港货船悠扬的船笛声唤醒新的一天,阳光穿透云层,映照在两块“镜面”之上。海面的“镜面”,是大自然的馈赠,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而码头的“镜面”,则是中交建设者的智慧结晶,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与广阔的海面交相辉映。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南通金牛码头已经进入面层施工阶段,项目团队细致地打磨每一寸面层,只为确保其平整如镜。但打造“人工镜面”,并非一帆风顺。

“虽说表面裂缝不影响结构质量,可我们‘要像装饰家一样装饰码头’,谁家地板能容忍裂缝呢?”施工例会上,时任项目总工刘江波决心提高质量控制标准。经过现场勘查,已完成浇注的7000余平米的面层,共出现了13个微观裂缝,平均每百平米裂缝发生率为0.18个。为了进一步提高码头质量,以刘江波为负责人的质量控制小组正式成立,誓要将码头裂缝发生率控制在0.05个以内。

“0.05个意味着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2000平方米区域,最多只能有一条浅层裂缝出现,裂缝少到‘几乎找不到’,才能算是合格‘镜面’”。刘江波解释道。为了查找症结,小组成员从混凝土浇注一直到面层清理及湿润阶段持续观察,最终发现混凝土浇注阶段产生的裂缝数量最多,为此,小组成员迅速锁定改进方向。经过一番要因排除,小组成员确定了混凝土配比和切缝时间两大诱因。

混凝土不同掺配比例,其强度随时间变化不尽相同。项目质量部部长杨波站在试验室门口,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微凉空气。“到底该从哪里突破呢?”他细细思索。起初,杨波采取“试错法”寻找最佳配比,为了节约时间,他带领试验团队一次准备了6个周期、包括12组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样品。每组样品中,水泥、矿渣粉和粉煤灰的比例各有差别。

“这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把变量一一调整,直到找到最优解。”杨波打趣道。几天过去了,样品中的一些情况却让人有点“闹心”。有些样品早期强度上升得非常快,甚至比标准值还高,但它们表面出现了细微的裂纹。“与其一味追求强度,不如让水化反应慢一点、更均匀些。或许这样成型后的抗裂性能会更好。”一旁的刘江波提示。于是,几人修改了试验方向,加入了缓凝剂并调整了配比,试图让混凝土的“成长”变得更加“平稳”,而不是“暴躁”地快速增长。

养护的6个周期里,杨波时不时跑到养护室观察样品状态,甚至在夜间也忍不住回来“探望”。最终,8号样品脱颖而出,其早期强度上升减缓,抗裂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内部结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另一组成员的切缝时间优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团队通过模拟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混凝土收缩情况,发现将切缝时间提前至混凝土刚刚初凝之后,可以有效减少因收缩引起的裂缝。

终于,时间来到N1、N2泊位新结构段面层浇注的日子。混凝土罐车隆隆作响,施工团队在狭窄的通道间穿梭,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8号样品的使用上。随着混凝土逐渐凝结,紧张的气氛似乎达到了顶点。3天、5天直到28天,终于,检测结果出来了:新浇注的面层上,裂缝数量明显减少,每百平方米的裂缝发生率降到了0.05以内。

如今,码头的“人工镜面”在阳光与海风的映照下,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静静地期待着正式投用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