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1日电(杜怡柔)“大爷来啦!”伴着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项目部年轻职工一声声问候,只见一位花白寸头、穿着简单洁白圆领衫,但精神头很足的老人出现在驻地四楼,他笑着和每一个人打招呼,仿佛已是项目部的“老朋友”。

这位老人名叫范亚存,也是项目部驻地用楼的房东。项目团队初到莆田,最先和他接触的是财务员韩丙亮和预算员董佳琪,来自北方的二人把“范老板”的称呼逐渐换成了“范大爷”。别看现在叫得亲切、回应得自然,把时钟拨回前一个月前,想得到他的帮助,可是每天最伤脑筋的事。

当时,初到莆田村落,南北方交流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成为项目团队与当地人互通的“鸿沟”,北方项目团队操着“倒装+儿化”口语习惯,范大爷带着“闽普”,相互明白对方的话更是难上加难。

签租赁合同之前,大家都以为所有事宜都已经谈妥,但是到后来发现都是美丽的“误会”:原来范大爷不管听没听懂职工说的话,都会不断地点头说“知道了”“哎呀,我知道”,这让大伙错以为大爷已经同意,哪曾想“我知道”是大爷的习惯用语。为此,与大爷交流时,大家需要反复确认,关键点还要用文字来确认,才能将谈判结果落实。就这样,双方适应了这样的沟通方式,彼此的“误会”渐渐变成了流畅的沟通。

两周的时光平静过去,大伙一致认为范大爷是个热心肠的人,但热情的固执,有时也会成为推进工作的“小插曲”。这天,为了变更电费发票抬头,韩丙亮正反复核对电费结算协议,董佳琪则将房屋租赁合同整齐码好。就在这时,范大爷踩着人字拖突然出现,了解二人正在处理的事务后,只见他风风火火地抓起材料:“走!今天改电表户头准能办妥!”

无法拒绝范大爷热情的董佳琪和韩丙亮对视一眼,默契地把补充材料和备用表格塞进文件袋夹层,跟紧大爷来到电力局服务大厅。进入大门,便听到范大爷喊道:“我这房子租给企业的,电表户头赶紧换啦!”

看到电业局工作人员一头雾水,董佳琪立刻迎上去:“您好,我们按要求把申请报告、电费结算协议、房屋租赁合同都准备齐了。”韩丙亮则同步翻开笔记本记录:“您看还缺啥材料,还有哪里需要签字盖章的我记一下。”范大爷在一旁则总想帮上点什么,不停地“挤进群聊”,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解决。韩丙亮心里知道范大爷的热心,轻轻按住他的肩膀,扶他到旁边坐下,董佳琪则耐心地和柜员沟通。很快,一行人从电力局拿到成功改了户头的用电发票时,范大爷笑得眯起眼睛:“还是你们年轻人办事牢靠嘞!”韩丙亮也拱了拱手:“也得多谢您带我们速战速决。”

此后,项目部的许多职工也和范大爷熟络起来。得知他有五个子女都在外地做事情,因为忙很少回家,年轻的“小孩儿”们也逐渐理解了大爷老年独居的寂寞。晚饭后,大爷习惯地坐在一楼的石头台阶上,刚下楼准备运动的年轻人看到他,也一个个并排坐在他的旁边,亲切的喊了一声“大爷!”范大爷与职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宁静宜人的晚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