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香港6月5日電(丁穆松)在彭州市廣袤的田野間,活躍着一位銀發農技專家——市老科協成員、高級農藝師代秀蓉。憑借紮實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她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爲農戶送去最新農業技術,用實際行動诠釋着老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田間課堂傳技藝
作爲彭州市老科協農技服務團骨幹,代秀蓉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近日,在隆豐街道玉皇村舉辦的“彭州市萬畝噸糧田高産高效示範區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培訓班”上,她作爲主講人,爲來自隆豐街道及周邊葛仙山鎮、麗春鎮的50餘名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代表,系統講解了“綿麥902”等小麥新品種特性,并通過對比演示,讓農戶直觀理解稻麥輪作機械化技術的省工增效優勢。針對稻茬田播種難題,她獨創的“三看一定”播種法(看墒情、看茬口、看品種、定播量),已成爲當地農戶的“播種寶典”。今年以來,她已開展包括川麥104、川麥902、川麥93、蜀麥830等四川稻茬小麥栽培、彭州萬畝大蒜基地高效種植以及優質水稻高産栽培與植保在内的農技培訓8場(其中田間培訓3場),惠及農戶400餘人次。
精準測産助豐産
在彭州市推進“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中,代秀蓉主動承擔起馬牧河片區千畝示範田的技術指導。5月小麥收獲季,她與市農業農村局兩位農藝師頂着烈日,對“綿麥902”進行測産。她們嚴格遵循“五點取樣法”,連續三天完成20個樣本點的穗數統計、千粒重測定及實地收割稱重等全流程作業。最終提供的權威測産數據,爲彭州市推廣“稻—菜—麥”種植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據。同行的農業農村局項目負責人感歎:“代老師測量的不僅是産量,更展現了老專家嚴謹治學的态度。”
銀發丹心映麥浪
從課堂講授到田間示範,從技術推廣到産量驗證,這位62歲的女農藝師始終保持着飽滿的工作熱情。“看到農戶掌握了技術,田裏增産了,比什麽都高興。”代秀蓉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心聲。如今,她正會同相關人員着手編制《小麥高産技術要點》手冊,計劃通過老科協“銀齡助農”平台,惠及更多農戶。
彭州市老科協負責人表示,代秀蓉是老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的典範,她的付出不僅助力了糧食增産,更傳遞了科技興農的薪火。在彭州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銀發力量正續寫着新時代的“豐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