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經河北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批準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等13個縣和涿鹿縣趙家蓬區退出貧困縣。這标志着河北省貧困縣全部“摘帽”。通知指出,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赢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的通知》精神,按照《河北省貧困退出工作實施辦法》有關規定,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豐甯滿族自治縣、隆化縣、康保縣、沽源縣、張北縣、尚義縣、陽原縣、赤城縣、懷安縣、蔚縣、阜平縣、涞源縣等13個縣和涿鹿縣趙家蓬區,經縣級申請、市級初審、省級驗收檢查評估、社會公示等程序,均達到了貧困縣退出标準,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經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批準退出。

河北是中國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省份之一,原有貧困縣62個、貧困人口499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區、黑龍港流域等地。貧困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薄弱,生産要素匮乏。

河北省委、省政府帶領燕趙兒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深化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易地搬遷扶貧,率先建立五級書記抓扶貧、縣(市、區)委書記脫貧攻堅“擂台賽”、長效脫貧防貧等機制,舉全省之力确保如期高質量打赢脫貧攻堅戰。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通知要求,上述13個縣和涿鹿縣趙家蓬區退出後,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總體要求,繼續抓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防止出現松勁、懈怠,始終保持攻堅态勢。要認真總結脫貧攻堅工作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脫貧防貧長效機制,鞏固發展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推動剩餘貧困人口如期高質量脫貧,防止返貧和出現新的貧困群體,确保全面完成攻堅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繼續給予扶持,在脫貧攻堅期内,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繼續實行最嚴格的扶貧考核評估,強化監督管理,确保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檢驗。

2020年9月15日上午,保定市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召開視頻會議,傳達全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全省克服疫情災情影響确保如期全面脫貧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分析2020年上半年扶貧績效考核情況,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

全國所有扶貧攻堅成果,彰顯了人民領袖深厚的爲民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彰顯了黨中央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在脫貧攻堅中的生動诠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脫貧攻堅是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步伐、統一标準,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脫貧攻堅的大格局。

涞源縣是河北省西部的一個全山區、深山區縣,也是革命老區。從1986年開始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域面積2448平方公裏,轄8鎮9鄉、285個行政村、685個自然村,總人口28.4萬,其中農村人口20.4萬。

近年來,特别是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涞源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按照“抓規範、搞搬遷、上産業、夯基礎、兜底線、增動力、保退出、防腐敗”總體思路,精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全面唱響“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脫貧攻堅戰”主旋律,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和勇氣,全黨動員,全民發動,擔當擔責,苦幹實幹,全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今年2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準涞源退出貧困縣序列,涞源人民摘掉了30多年的貧困帽子,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一步。

一、 堅持政治站位,壓實攻堅責任。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爲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決扛起脫貧攻堅的政治擔當和曆史使命。一是構建統一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的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台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将一切力量和資源向脫貧攻堅彙聚,舉全縣之力決戰貧困、決勝小康。

二是明确清晰具體的扶貧脫貧路徑。2017年制定出台了《涞源縣脫貧攻堅總體方案(2017─2020年)》、産業扶貧等10個專項方案及23個深度貧困村攻堅方案,形成了“1+10+23”脫貧攻堅推進體系。2018年制定出台了《涞源縣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并配套制定了“兩年産業全覆蓋及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9個分方案和滾動脫貧計劃,确保脫貧攻堅方向明、思路清、抓手準、路徑實。

三是建立堅強有力的戰時推進機制。組建脫貧退出決戰縣級總指揮部,以鄉鎮爲單元劃分18個戰區,各行政村組建村級陣地指揮所,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縣、鄉、村三級作戰體系。嚴格落實“統一指揮、分類調度、協調聯動、首辦負責、即時落實、跟蹤督辦”6項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全縣上下幹事創業、建功立業的決戰氛圍持續高漲。

四是形成上下聯動的争先進位格局。以去年年初召開的脫貧攻堅決戰年動員大會爲标志,涞源縣一舉打響了“十大決戰”(産業扶貧、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基礎設施、政策落實、社會扶貧、駐村幫扶、扶志扶智、鞏固提升、防腐整治)。縣級幹部帶頭,包聯蹲點,一線推動。定期召開現場觀摩會或擂台賽,由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和縣直部門一把手介紹好做法、好經驗,特别是去年7月份召開了迎接脫貧退出考核百日攻堅誓師大會,進一步激發了全縣上下比學趕超、争先進位的攻堅熱情。五是釋放以整改促工作的強勁動力。将各類考核督查反饋問題整改作爲改進工作的切入點和着力點,明确“任務、責任、進度、效果”四個清單,做到一個問題、一名牽頭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抓到底,确保點對點問題立行立改,共性問題整改建章立制。目前,國家考核反饋點對點問題1項、舉一反三問題12項,均全部整改到位,并建立長效機制。

二、 緊盯重點工作,高效推動落實。堅持把改善群衆生産生活條件作爲重中之重,爲實現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築牢根基。

一是脫貧産業大見成效。把産業發展作爲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全面實施“車間進農村、光伏上屋頂、旅遊全縣域、農業産業化”四大産業扶貧工程。

①車間進農村。全力扶持服裝、箱包、漁具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壯大,吸納農村閑散勞動力和半勞動力就業增收。全縣扶貧車間達116家,輻射帶動45個貧困村2647個貧困家庭,戶年均增收萬元以上。

②光伏上屋頂。全縣光伏扶貧電站總裝機容量207.67兆瓦(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7個、總裝機容量150兆瓦,村級光伏電站152個、總裝機容量56.14兆瓦,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25個、總裝機容量1.44兆瓦,戶用屋頂式光伏電站17個、總裝機容量0.09兆瓦),年光伏收益8000萬元左右,實現了光伏收益對貧困戶的全覆蓋,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貧困村集體收益2萬元以上。

③旅遊全縣域。通過“龍頭帶動、項目拉動、鄉村聯動、業态促動”,全面打造旅遊扶貧新格局。2016年,成功承辦了首屆全省旅發大會,投資近150億元,圍繞景觀大道、新業态項目、美麗鄉村、縣城面貌改造提升、白石山創5A“五大闆塊”,重點打造了“1+12+13”(1條旅遊觀光大道、12個旅遊新業态項目、13個省級美麗鄉村)旅遊項目,以運動、康養、休閑、文創爲特色的全域旅遊蓬勃發展。特别是七山滑雪場的建成投用,開啓了涞源縣冬季旅遊新紀元,成功舉辦河北省第一屆、第二屆國際冰雪節。全縣旅遊新業态項目達到320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萬多人,帶動4萬多群衆持續增收。

④農業産業化。重點發展“兩養一種”特色農業。投資4.73億元年産30萬頭仔豬的寶迪養豬項目,核心區能繁基地5條生産線均已完工,3條生産線投入使用,投放祖代種豬2000頭、後備母豬3000頭,已出欄仔豬1萬頭;配套建設的分散養殖場已開工86個,投産74個,可覆蓋68個村,帶動7391戶貧困戶穩定增收;6棟12層年出欄11萬頭的樓房養豬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投資16.53億元年産8100萬隻肉雞的玖興養雞項目,核心區屠宰場、50萬噸飼料廠已建成投産;分散養殖場開工建設269個,已投産171個,可覆蓋200個村,帶動17556戶貧困戶穩定增收,今年實施的119棟雞舍已開工建設;熟食深加工項目已開工,投産後可帶動就業3000人。投資3.6億元年産5000萬包菌包的黑木耳項目,核心菌包廠已建成投産,示範基地300個大棚、150個晾曬棚全部建設完成;6個分散基地700個大棚正在收尾,可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餘個,季節性用工1.6萬個,帶動全縣162個村、8918戶、18400名貧困人口穩定增收。随着四大産業扶貧工程的縱深推進,形成了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的産業格局,貧困村已全部實現2輪以上覆蓋,貧困群衆收入逐年穩定增加。

二是易地搬遷圓滿完成。把易地扶貧搬遷當作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的治本之策,科學謀劃,嚴格程序,高效推進。

①精準确定搬遷對象。圍繞解決“搬誰、往哪搬、怎麽搬”的問題,認真研究政策,通過“戶申請、村審查、鄉審核、縣把關”程序,精準确定了19460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14147人)的搬遷規模。2016年4月6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啓動現場會在涞源召開。

②高效推進搬遷安置。2016年以來,投入資金17.03億元,建設完成了總建築面積55.4萬平米的19個集中安置片區,安置18715人(其中建檔立卡13989人),分散安置745人(其中建檔立卡158人), 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018年7月26─27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再次在涞源縣召開,各級領導給予高度評價。

③全面落實“兩區同建”。在安置片區旁邊配套建設産業園區或扶貧車間,引進了北京綠山谷芽菜、沛福箱包、森海服飾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創設就業崗位4500個,實現對搬遷勞動力的全覆蓋。

④紮實開展拆舊複墾。爲盤活舊村資源,36個整體搬遷村中,南石盆等7個村開發旅遊項目,29個村全部拆除,其中23個村納入複墾計劃(水泉、扯拽溝、趙家井等3個村實施扶貧養殖産業,連巴嶺、箭杆河2村在生态紅線範圍内,黃柏寺村大于25°不符合增減挂鈎項目立項條件,不予複墾),可結餘指标2608.01畝。目前,22 個村完成拆除,7個村正在拆除,6月底前完成。

三是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集中企業幫扶、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力量,大力推進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

①飲水。2014年以來,投入資金2.7億元,對全縣245個行政村實施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所有指标全部達标。通過什麽方式解決飲水問題,各類方式的占比、覆蓋率分别是多少。非自來水供水的是否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

②住房。采取分步實施、分類施治、兜底解決的方法,推進農村危房改造,2014年以來投入資金2.1億元,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重點對象危房改造12874戶。特别是2019年,又自籌資金1.97億元實施“暖心房”工程,對8972戶“四類人員”以外的老舊房屋修繕改造。今年,開展了農村危房改造質量檢查專項行動,對全縣所有農戶住房安全情況進行“回頭看”,實施危房改造17戶、“暖心房”工程320戶,确保不讓一戶群衆住着危舊房屋奔小康。

③交通。2014年以來,投資4.9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524.1公裏,實施安防工程121公裏,街巷硬化約100萬平米,危橋改造416延米,百姓出行環境更加便捷安全。

④用電。2014年以來特别是2016年至今,共投資近7億元,新建220千伏泉峪輸變電工程,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電力配套、97個貧困村電網改造、光伏扶貧電站并網接入等電網改造提升工程,廣大群衆用電環境根本改善。

三、 精準落實政策,兜牢民生底線。全面織牢脫貧攻堅“保障網”,不斷提升群衆幸福感、獲得感。

一是教育扶貧。2007年涞源縣在全省率先實施從農村學前到高中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政策。2014年以來,投入資金45586.325萬元(其中2020年投入2611.15萬元),精準落實學前教育資助、兩免一補、三免一助政策,惠及學生356400人次(其中2020年惠及54228人次)。

狠抓義務教育階段控辍保學,2019年秋學前毛入園率99.78%,小學和初中入學率100%,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普及率92.1%。2014─2020“改薄”以來,投資9347萬元,實施了東團堡中學綜合樓等170個新改擴建項目;投入資金7658.8萬元,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惠及學生125738名。

二是健康扶貧。貧困人口參保率和财政資助率均實現100%。全縣公立醫療機構全部設立“先診療後付費”綜合服務窗口,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貧困人口住院合規醫藥費報銷比例90%以上。政策實施以來,全縣各級醫院累計爲貧困人口先行墊付醫療費用1.47億元,惠及貧困人口34072人次。

持續開展慢性病普查攻堅行動,全縣享受慢性病政策貧困人口10088人,占全部貧困人口的22%。全縣17所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标準化要求,285個行政村已建成标準化衛生室234個(剩餘51個行政村中9個是鄉鎮衛生院所在地,按照政策規定可以不建設,其餘42個村人口不足500人,與鄰村共建衛生室)。組建298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爲所有貧困人口提供“面對面”履約随訪服務。

三是社會保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準達到4440元/年/人,分三檔予以保障;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标準達到5772元/年/人,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截至今年5月底,農村低保共保障12227戶1660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912戶11092人),保障面提高到8.5%;特困供養人員共保障2380戶24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29戶2274人),保障面達到1.3%;殘疾人兩項補貼應享盡享,3388人享受殘疾人護理補貼,4191人享受生活補貼。

四是生态扶貧。借助三北防護林工程、京冀扶貧協作造林等項目,大力實施生态扶貧。2016年以來,累計造林8.09萬畝,落實資金1623.4萬元。2018年以來,聘用生态護林員1335名,人均年增收8000元,帶動3338名貧困人口穩定增收。2016─2019年全縣公益林面積達到63.06萬畝,受益面積29.65萬畝,累計補償資金1645.5477萬元。

五是就業扶貧。積極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組織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勞動力6571人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安置就業3708人,其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260人,返鄉創業帶動218人,有組織勞務輸出1724人,公益性崗位安置1506人。爲貧困勞動力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55萬元,勞務輸出帶頭人一次性補貼4200元、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11.7萬元、創業和場地租金補貼7.5萬元。

六是金融扶持。建立完善的評級授信機制,印發《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授信、貸款、貼息管理辦法》,農信社、農行、保定銀行三家銀行已經對各自分包的鄉鎮完成評級授信工作。2018年以來,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12戶、1979.58萬元,歸還扶貧小額信貸43戶、190.28萬元。

七是社會幫扶。全力支持配合服務好北京豐台區、航天科技、華夏幸福及“五包一”“三包一”等單位的幫扶工作,确保各項支持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順利落地,高效扶貧。

①東西部協作成果豐碩。豐涞結對幫扶以來,北京市、豐台區共對口幫扶涞源項目139個,涉及幫扶資金3.5億元,4064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其中直接帶動1122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豐台區─涞源縣《兩區同建“拔窮根”“三金扶貧”全覆蓋》入選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幫扶十大優秀案例。2019年5月21日,北京市黨政代表團到涞源縣考察京冀扶貧協作工作,并在涞源縣召開北京市·河北省扶貧協作工作座談會,對兩地扶貧協作工作給予認可。今年,北京市、豐台區共對口幫扶涞源項目45個(北京市幫扶項目12個,豐台區幫扶項目33個),涉及幫扶資金9660萬元(北京幫扶資金7660萬元,豐台幫扶資金2000萬元),年底前全部完成。

②中直單位定點幫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各成員單位自2013年開始,對涞源脫貧工作進行定點幫扶,實施産業扶貧、社會救助、消費扶貧等項目64個,投入幫扶資金1547萬元,實施百縣萬村項目(“三缺”:缺水、缺路、缺電)及農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25個,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

③華夏幸福無私援助。堅持“不搞經營、不做開發、不占資源、不要收益”原則,落實幫扶資金7億元,實施整村搬遷安置、危舊房屋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光伏産業扶貧等綜合幫扶措施,深度支持涞源脫貧攻堅。2017年以來,共建設5個幸福新村,新建房屋937套,總建築面積68445平方米,惠及群衆3022人;對7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對16個鄉鎮的65個村“四類人員”改造危舊房屋1126套,惠及貧困群衆2250餘人;改擴建道路6.8公裏,爲5個貧困村3600餘名群衆出行提供了便利;建成總裝機容量42.3兆瓦的2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覆蓋貧困村106個,貧困戶7271戶、貧困人口15114名。華夏幸福幫扶涞源先後入選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企業扶貧“50佳優秀案例”、“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④“五包一”“三包一”鼎力支持。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省政協副主席梁田庚作爲涞源縣“五包一”省委常委,先後11次到涞源調研,建立聯席會議機制,一線指導和推動落實。省發改委在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光伏扶貧、京津冀對口幫扶等領域,爲涞源縣脫貧攻堅提供強力支持,河鋼集團提供幫扶資金6000萬元,省農發行爲涞源縣發展産業項目、易地扶貧搬遷提供貸款支持13億元,高碑店市引進一大批市域優秀企業到涞源縣開展幫扶,并提供幫扶資金6000萬元,省委組織部等9個省直“三包一”和市發改委等6個市直“三包一”單位,共實施幫扶項目320個,投入幫扶資金8787萬元。

⑤駐村幫扶傾力助推。省、市、縣共派出174支駐村工作隊,駐村幹部523人,幫扶責任人7684人,共實施産業幫扶、基礎設施等項目1000餘個,投入幫扶資金2.3億元。同時,深入落實“千企幫千村”行動,174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村企結對幫扶,2018年以來實施産業、就業、公益等幫扶項目342個,落實幫扶資金6.5億元。

四、 持續鞏固提升,奪取全面勝利。把今年确定爲“脫貧成效鞏固提升年”,以迎接國家普查爲契機,圍繞“剩餘貧困人口脫貧、鞏固提升成果、防止緻貧返貧”三大核心任務,聚焦聚力,統籌推進,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一是逐戶逐人精準施策,确保剩餘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按照“把情況摸透、把問題找準、把原因弄清、把措施定實”的思路,對系統内765戶1228名未脫貧人口(經動态調整,現有未脫貧人口740戶1197人),逐戶摸排建賬,精準施策。目前,“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徹底清零,并全部落實“七個一”幫扶機制(一名科級幹部包聯、一名責任人幫扶、一名家庭醫生服務、一個工商戶扶助、一個防貧保險保障、一個綜合社保政策兜底、一項産業利益聯結),預計6月底,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268戶、6000元以上165戶、7000元以上307戶,實現高質量脫貧。

二是着力鞏固脫貧成果,爲全面小康夯實基礎。圍繞“四個不摘”要求和“6個重點任務清單”,落實好4項機制:

①“兩不愁三保障”動态清零機制。持續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發現問題立即解決。

②防緻貧返貧機制。做好系統内已脫貧人口的動态監測,完善脫貧不穩定戶52戶126人、邊緣戶61戶135人的排查處置和跟蹤幫扶;全面落實防貧保險和臨時救助,堅決防止新的緻貧返貧。

③搬遷人口後續扶持機制。落實搬遷人口就業幫扶,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婦聯、綜合治理、移風易俗等工作,真正讓搬遷群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形成好風氣、養成好習慣”。

④産業效益普惠機制。推進脫貧産業全部達産達效,在村一級探索建立大病、助學、養老、孝善、公共維修服務等多種基金,穩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體村民共享扶貧産業發展成果。

三是聚焦全國普查,精心精細做好迎檢準備。

①提升業務水平。認真學習鑽研國家普查各項指标,強化政策業務培訓。相關部門分層次培訓鄉村幹部、駐村工作隊,扶貧辦逐鄉鎮指導,确保所有參與普查人員把指标吃透、把業務練熟。

②做好數據清洗。及時進行項目庫動态調整,共完善2014─2019年扶貧項目信息2582條,2020年新入庫項目854個,修改建檔立卡錯誤信息10291條,進一步夯實國家普查數據基礎。

③規範檔案資料。在核實核準過錄數據的同時,對“識别退出類,精準幫扶類,扶貧項目類,危房改造、健康、教育、金融、兜底保障、防貧等政策落實類,問題整改類”等村戶檔案整理完善,确保緻貧原因真實、整戶識别精準、幫扶措施對應、幫扶成效明顯、扶貧手冊規範、“九上牆”信息齊備,高質量通過國家普查。

五、 打造品牌亮點,開創嶄新局面。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涞源縣創新舉措,真抓實幹,努力探索攻克堅中之堅、确保持續減貧的有效路徑,一些做法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以“合作社+”模式爲依托,打造全産業鏈特色脫貧産業。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爲穩定脫貧的根本途徑和長久之策,引進了天津寶迪集團、河北玖興牧業等實力強、信譽好的大型企業集團,采取核心基地與分散種養小區相結合的方式,合作發展生豬、肉雞養殖和黑木耳種植“兩養一種”産業,并配套建設飼料廠、孵化廠、屠宰場、有機肥廠,形成了全産業鏈發展格局。

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村兩委+基地+龍頭企業”的“合作社+”模式,經營風險由龍頭企業承擔,貧困戶發展産業“零投入”,實現了由“資金到戶”到“效益到戶”的轉變。通過合作生産,不斷培育和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兩委幹部成爲村集體經濟的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參與生産,穩定脫貧。

二是以“兩區同建”爲抓手,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精準識别摸底、精心施工建設、精細分配安置,使搬遷群衆如期入住了新居。在建設過程中,嚴把建築質量,由中建一局、河北建設集團等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進行施工,嚴格執行人均建築面積不超25平米的規定。堅持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兩手抓,安置片區與産業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在19個安置區旁邊,全部配套了扶貧産業園或産業項目,做到多點支撐、多重覆蓋。加強後續管理,同步推進黨組織、婦聯、物業、電商、“有事做”辦公室等基層服務組織,配套建設了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群衆生産生活更加便捷。

三是大力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帶動群衆脫貧增收。圍繞“以文化體育消費帶動旅遊消費,借文化體育産業發展促進旅遊扶貧”的目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開闊思路、創新舉措,開創了文體旅融合發展促脫貧的新局面。通過雪場規模全省第四、全國第七的七山滑雪場等場館建設,積極承辦體育賽事,設置體育扶貧公益崗,開展冰雪進校園活動等一系列措施,在全縣形成“兩帶四提升”(“兩帶”即基地帶村、賽事帶戶;“四提升”即提升體育産業輻射效應、提升賽事經濟拉動效應、提升體育公益崗激勵效應、提升冰雪進校園引領效應”)體育旅遊扶貧新模式,爲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力。

2018─2019雪季接待遊客15萬人次,經營收入2300萬元。2019年8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确定高山跳台滑雪國家訓練科研基地落戶涞源,同步建設國内唯一訓練風洞,預計今年冬季建成投用,二期10公裏越野滑雪道、高山速降和花樣滑雪項目正在穩定推進,屆時,涞源縣冰雪産業發展将實現質的飛躍,文化體育旅遊扶貧的路子将更加寬廣。

四是建立“點線面式”脫貧防貧長效機制,确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檢驗。

①以“暖心房”工程解決核心痛點。對全縣所有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破舊房屋,按照統一招标、統一建設、統一驗收的原則,規模化實施“暖心房”修繕改造,做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應改盡改,全面提升房屋質量和整體面貌。

②以防貧保險守住貧困紅線。鎖定“病學災房”4類風險,按全縣農村人口的10%框定範圍,由縣财政投入400萬元設立防貧社會救助保險。目前,已納入預警台賬26117人次,發放保險救助金520.4萬元。

③以分類施策實現全面監管。将全縣脫貧人口分ABCD(脫貧穩定長期監測、不穩定需産業幫扶、不穩定需就業扶持、不穩定需政策保障)4類跟蹤管理,動态監測,及時幫扶,脫貧成效持續鞏固。

下一步,涞源縣将以此次貧困縣退出抽查爲契機,深入貫徹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繼續以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統籌抓好鞏固脫貧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時不我待、隻争朝夕的精神狀态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過硬作風,保成果、擴戰果、結碩果。(數據支持:溫永利   高翯)

前不久國務院扶貧辦領導考察時表示,涞源縣現在金家井鄉斜山村等多個脫貧村的風貌,完全可以作爲“國際扶貧交流示範區”。

涞源縣金家井鄉斜山村 高翯攝

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經濟奇迹。在短短的幾十年裏,中國人民不僅成功地解決了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快速地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還正在以巨大的不可遏止的潛力繼續創造着經濟的奇迹。

也正因爲如此成功的經濟,又推動中國逐漸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正在逐步地擴大。做爲雄安新區後花園的涞源縣,利用獨特的地緣優勢,以冬奧會滑雪項目爲契機,促進世界文化體育交流,以文化旅遊拉動内需,以振興鄉村爲經濟發展目标,将來堅持開放包容,始終保持開放心态,主動互相學習交流借鑒國際減貧經驗,積極開展中非、中拉、中國與東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貧合作,爲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文/圖 王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