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金秋的南疆,炙热阳光洒满铁提乡的千亩桃林,熟透的土桃压弯枝头,却映照出果农艾合买提眉间的愁容,家中劳动力外出务工,百亩桃园采摘迫在眉睫。此时,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身影踏着晨露走进果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新疆项目部的“蓝马甲”志愿者服务队,正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助农行动,守护农户的“黄金收获季”。
9月下旬,项目部接到巴什托普贝格村的求助信息:当地土桃成熟期集中,采摘窗口仅短短数日。志愿者队长王工立即调配20人组成采摘突击队,采用“分区包干+流水作业”模式,身手矫健的青年攀梯采摘,女队员负责分拣装箱,老员工驾车运输。为防止娇嫩土桃磕碰,他们创新使用泡沫网兜逐颗包裹,150公斤鲜桃在夕阳下山前全部入库。果农古丽娜尔捧着志愿者递来的桃筐哽咽:“这些桃子再晚一天就会烂在地里,是蓝马甲保住了我们家一年的收入。”
除应急援助外,项目部更注重长效赋能。工程机械团队为村庄整治300亩撂荒地,将施工中的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农田规划;采购科建立“助农直通车”机制,将土桃、红枣纳入职工福利采购清单;安全总监则开设农机操作培训班,帮助村民考取驾驶证。这种“技术+渠道+培训”的三维帮扶,使全村年均增收突破30万元。
助农行动中,维吾尔族员工阿迪力成为双向翻译的桥梁。他将安全培训手册译成维吾尔语,还教志愿者用方言说“桃子在第二根树枝”。中秋之夜,村民邀请志愿者围坐篝火旁,项目部回赠定制月饼,馅料用的是村民种植的核桃仁,盒上印着维汉双语的“同心共丰收”。这种互动正如党委书记所言:“我们建的不仅是工程,更是像石榴籽一样紧抱的民族情。”
如今,桃林旁的工地依然机械轰鸣,但“蓝马甲”已融入当地生活图景。当载满土桃的货车驶向城市,当新垦的农田长出青苗,建设者与农户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跨越行业的温暖接力,正让丰收的喜悦在天山脚下持续荡漾。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