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深化改革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

2024-01-18 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供給與需求的動态平衡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内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内市場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提出,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統籌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些重要論述不僅指出了加快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在我國擴大内需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也爲實施擴大内需戰略提供了明确的抓手。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也是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着力點。供給滿足需求,又創造需求。供給側有效暢通可以打通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滿足現有需求并進一步引領創造新需求。推動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态平衡關鍵在于高質量供給。越是面臨複雜形勢和不确定因素,越要堅持系統觀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這是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要保證,也是激發高質量發展内生動力的關鍵。

  發展永無止境,供給端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也永無止境。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更加突出,針對當前供給存在卡點、堵點、脆弱點,供給結構不能适應需求結構變化等問題,必須找準關鍵方面,堅持立破并舉、統籌布局、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更好引領和創造有效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聚焦補短闆,在我國對外依賴度較高、可能會出現斷供斷鏈的領域,加快實現技術突破,又要聚焦固底闆,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優質品牌商品、綠色生态産品等,通過加大改革力度提升供給質量,還要聚焦鍛長闆,圍繞新産業、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态發展需求,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适配性,實現供需良性互動。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要在立破并舉中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通過科技創新能夠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适應性和靈活性,以高質量供給更好引領需求,促進供需動态平衡。推動科技創新,要堅持立破并舉,既系統謀劃全面推進,又聚焦堵點精準發力。一方面,要從制度建設着眼,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用,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各類高質量科技要素向企業集聚,構建體系化全局性科技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清理廢除各種不合理不适宜的規定和做法,着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充分激發各類要素創新潛力和活力。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要在統籌布局中優化供給結構。優化供給結構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重點在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現有生産要素配置和組合,優化現有産品和服務功能,提升供給結構适應性、靈活性和韌性。要堅持統籌布局,既以需求牽引供給結構優化,支持能滿足市場需求、彌補供給缺口的産品發展,又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新動能。我國傳統産業具有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是滿足消費需求的主力軍。要促進數據、人才、技術等生産要素在傳統産業彙聚,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高産業價值鏈水平,提高産品質量和檔次,更好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求。戰略性新興産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方向,是推動供給結構升級的關鍵力量。要全面提升信息技術産業核心競争力,推動人工智能、先進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先進計算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快發展新産業新産品,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釋放巨大内需潛力。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要在深化改革中促進産需有機銜接。加快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本質上是改革問題,基礎在人才,關鍵要優化發展環境、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破除制約供給端自我調整的體制機制障礙,保護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更好推進供給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産需有機銜接。人是生産力發展中最爲重要、最爲活躍的因素,要通過深化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調整優化同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适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要聚焦激發發展動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完善産權保護、市場準入等市場規則和基礎性經濟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有利于公平競争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競争環境和市場秩序。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完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體制機制,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改善資本和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促進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把潛在消費和投資需求進一步釋放出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孫華玉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