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18日电(通讯员:张晓阳、任鹏宇)今年入职后,我走进了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的工地现场。天空很亮,风吹过来,带着水泥和钢筋的味道,安全帽压得有点紧,但我心里更紧。眼前是林立的塔吊、成片的脚手架和来回奔走的工人,轰鸣声、喊话声混杂在一起,节奏快得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和大学校园里整齐的课桌、电脑上的图纸相比,这里显得陌生而真实。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像是一张白纸。

但我发现,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同样有属于我的“老师”。在项目开展的“拜师学技”仪式上,我遇到了我的师傅孙重健,他像一盏灯,破除了我初入工地的迷茫。他要求我每周都要向他汇报学习和工作进度,不许含糊,不许敷衍。刚开始,我觉得这份要求近乎苛刻。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逼迫”让我逐渐养成了计划性和条理感。正如课堂上的老师会督促我们学习功课,师傅则在工地的环境里引导我一步步学会成长。有人拉着跑,有人盯着学,我这张“白纸”,开始有了“线条”。师傅不站在讲台上,却用经验和责任教会我如何成长。
师傅一句:“走,跟我去验收”,把我领进了忙碌的现场。他走得快,我小跑着跟,手里攥着笔记本,生怕漏掉一个字。地面、墙面,每一道工序他都边看边讲,告诉我哪里容易出错,哪些环节必须盯紧,还特别叮嘱我:“这一阶段质量不过关,下一阶段必然要返工,时间和成本都会被浪费,可得好好看、好好学。”烈日从头顶移到西边,他几乎一整天都在讲,我一整天都在记。晚上回到宿舍,腿脚已经酸得不想动,但心里反而有一种踏实感。这堂“沉浸式教学”课,没有课本,却字字都是干货,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机电工作的全貌。
随着工作逐渐展开,我开始接触临电部分工作的数据测量和搜集整理。师傅问我:“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现在能独立进行这项工作吗?”我信心满满地答应下去,然后发现,我连漏电保护测试仪、接地电阻仪、绝缘电阻测试仪这些仪器的连名字都叫不准,更别提使用了。拿着这些测量仪器到现场,我心里想着:电工师傅见多识广,先找他演示一遍。谁知道他拿到工具后却摆摆手:“这东西太新了,我不会用。”我一度慌了神。最后,我还是垂着头回去找了师傅,他好像知道发生什么似的,没有多说,只是一步步给我演示,手把手教我操作,直到我能独立完成。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感激,正如当年上学时老师耐心教会我知识时一样真切。等到数据整理进资料、交上去的时候,我才长舒了一口气。这些日日夜夜的学习和摸索,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成长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铺路搭桥。

工作之外,我喜欢沿着工地旁的伊通河跑步。夜风很大,吹得汗湿的背很快变凉。跑步时我常常回想白天的点滴:看懂一张图,学会一个仪器的使用方法,整理好一份资料,或者在沟通时不再结结巴巴。这些微小的收获,就像一根根桩基,正慢慢支撑起我的成长。正是在工地上耐心教导我的师傅,用一言一行让我学会做人、做事,把他的把教诲深深刻进了我的青春。
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如今能独立承担一些工作,我正在工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夜色下,河水静静流淌,我在心里轻声对自己说:一定要写好属于我青春的“施工日志”,不负师傅的期望。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