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18日电(通讯员:任鹏宇)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地下结构施工正紧,工地上一片火热。正午时分,技术总工尹亚宁身上的反光背心被汗水浸出一道道印痕,他正拿着图纸跟工人比划着施工细节。说罢,他眯起眼,看着连接两根粗大钢筋的直螺纹套筒上的红蓝漆,满意地抿了抿嘴角。

“红漆点是班组的,蓝漆点是咱们的,两个颜色都在,说明合格了。”他说话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劲儿。这套“红蓝双验”的验收机制,是尹亚宁在长春滨河地块项目现场总结出的管理“小巧思”:地下结构施工中大量使用直螺纹套筒连接钢筋,工人们连接套筒时操作多有不规范的现象,常常无法达到“外露1至2丝”的要求——有的套紧了,丝全吃进去,后期调整困难;有的套松了,十几道丝裸在外头,力矩强度不够。看似细小,实则是隐患。

一丝、两丝,是指直螺纹钢筋和套筒连接后,螺纹露出套筒外的那部分丝扣。对尹亚宁来说,则是一道判断钢筋连接是否达标的“分界线”。

为了提高直螺纹连接工序质量,他提出了“先红后蓝”两道检验关口:由班组长先用红漆点到套筒上做第一轮自查,再由项目管理人员用蓝漆点一次复查。一红一蓝,清清楚楚点在每个套筒上,成了质量把控的“记号”。“红蓝漆”立起了标准,也划出了责任。“尹总工是‘细节控’,眼比卡尺准,多一丝少一丝都跑不掉。”钢筋工班组长刘国庆说。尹亚宁就是靠着这种“多一丝不行,少一丝也不行”的“细节控”,保证了项目整个地下结构撑得结结实实。

地下施工,积水问题是最大的“拦路虎”。因项目东侧紧邻轻轨站,设计时为了确保邻近结构稳定,该侧未设置降水井,仅布设集水坑。可集水坑刚一挖出,坑底便积起水来。水虽能抽走,但很快又渗出来,防水层铺不上、保护层打不实、钢筋也绑不了,一道道工序就这样被卡在了水里。

尹亚宁蹲在集水坑边琢磨了半天,“降水井都是竖着打下去的,那可不可以设置‘横向’的降水井呢?”几名技术部的年轻职工很快被他的奇思妙想激起了兴趣,纷纷参与讨论。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尹亚宁看着入场材料里码放整齐的PVC管,突然有了灵感:“将一截PVC管直直插在集水坑里,再套上软胶管,连接到抽水的自吸泵上,顺势排到别的降水井里,不也能实现排水吗?”

第二天一早,他便安排人员在集水坑内开始试验布设:集水坑内的明水先行抽排,趁着浇筑混凝土垫层的同时,将一截PVC管垂直插入坑角。积水被垫层压着,优先渗入了直插土层的PVC管,软胶管顺势接上,自然延展开来。尹亚宁说:“‘横向抽水’路径可调、布局灵活,配合着自吸泵,不仅解决了持续渗水的问题,还不影响后续集水坑内最终混凝土层的施工。”依着这套办法,几个最难处理的积水点终于被打通了排水通道。原本难以下脚的作业面,渐渐干燥了起来,各项工序陆续推进。“这套‘横向降水井’的办法说不上什么高科技,却把原本‘卡壳’的现场盘活了。”年轻的技术员冯晓笑着说,“尹总工从‘细节’的角落拿着一根管子,把我们从坑里‘拽’了出来。”

从项目开工到五栋楼冲出正负零,他的心始终没离开过现场。项目进入大干阶段,每天任务堆成山,审图纸、盯现场、查节点,他一样不落。常常晚上十点多,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有人劝他歇歇,他笑着说:“细节上松一毫,现场就差一尺。”说这话时,他的目光依然看着图纸、方案。钢筋林立、模板支起的背后,正是一个又一个被他盯住、抠准、做实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