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18日电(通讯员:任鹏宇)长春入夜寒意阵阵,挂牌长春市“好房子”试点项目的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部会议室里仍然灯火通明,施工团队围着墙面上一张手绘的施工组织图愁眉不展。“这个地下水,咱们一定能让它‘服帖’。”生产经理刘现伟语气铿锵。

现场西邻伊通河不过百米,地下水位高,含水层以细砂为主,稍有扰动就涌水成泉,常规降水方法难以发挥作用。让水“服管”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便是井管的材质,但常规材质井管易堵易塌,尤其在细砂地层中更是“用一天堵三天”。刘现伟与技术负责人尹亚宁多次实地考察、方案比选,并与专家组论证后,最终决定启用结构更科学、效果更稳定的无砂管与桥式滤水管组合方案。

无砂管,是由水泥与碎石构成的多孔结构管材,不含细砂,天然具备过滤功能,能有效隔绝泥沙、细颗粒进入井内。它的优势在于打井速度快、开孔均匀、抗腐蚀能力强。果然,采用无砂管后,施工节奏大幅提升。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拦路虎”出现了,项目原为拆迁地块,地下遍布老建筑基础,一旦遇到地下障碍物无砂管就会断裂破损。

但这难不倒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方案中的桥式滤水管便专门用来针对地底这些看不见的“硬骨头”。这种采用钢板冲压成型、带“桥拱形”孔洞的金属井管,抗压能力强、孔隙分布科学,能稳稳地把水引入井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重锤锤击施工,强行穿透障碍带,不惧旧基础、石块、砖墙等杂物,成为复杂地质施工的“破局者”。“这个管子比人还‘倔’,打得进、抽得起,水还能不‘服’?”尹亚宁看着稳稳扎进地下的降水井管幽默地说。

“无砂管解决了八成的问题,桥式滤水管搞定了剩下两成‘硬骨头’。”刘现伟总结。凭借这套“软硬兼施”的策略,水位逐渐有序可控,基坑得以干燥作业,工程如期推进。

攻克打井关不久,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建设团队面前。由于基坑东侧距长春轨道交通四号线东新路站点不足十米,传统设置外部降水井的方式有可能会影响轨道基础,带来结构沉降等隐患。“轻轨不能动一根筋,水也得乖乖往回走。”协调会上,项目经理兰宏财划下红线。

兰宏财带队进行现场踏勘后,结合现场紧邻轻轨的特殊地理条件,提出了采用“外围阻水、内部疏排”的排水方案。外围通过支护主桩配合高压旋喷桩构建起封闭的防水结构,并在设计中增设“双排支护”,形成内外错位、互为协同的双层围护体系,进一步提高安全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于基坑内部布设疏干井,有效实现了在不影响轻轨线路与站点结构的前提下完成降排水作业的目标。

尹亚宁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戴口罩、开窗户”:“主桩与高压旋喷桩就像口罩,把外头的水挡住;疏干井像是打开的窗户,把里面的水缓缓排出去。”这个双向配合策略最终成功确保了东侧基坑内外水位稳定,轻轨线路未出现丝毫沉降。

如今,各项建设任务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个项目注定不简单,以后还要面对更多难题,我们这支队伍,扛得住。”兰宏财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