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码头项目部会议室里,年轻预算员董佳琪的党史主题分享会落下帷幕,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这位入职仅一年的毕业生,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跟着博物馆学党史”宣讲,完成了从职场新人到文化使者的华丽转身。这场活动是项目部党支部举办的联席宣讲培训,旨在让党员结合自身经历为职工授课,深化党史学习与工作实践融合。

初接任务时,董佳琪面临双重困境:单纯按时间线讲述易流于表面,深入细节又恐偏离主线。她的师傅刘飞越一句“你爱逛博物馆”的点拨,让她灵光乍现,她翻出珍藏的上百张各地博物馆照片,从中精选12张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影像,按“革命岁月-建国初期-新时代”脉络编排。中共一大会址的煤油灯、国家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国旗等文物,成为串联党史的生动线索。

为让历史照进现实,董佳琪投入大量时间考证细节。在准备国旗故事时,她综合博物馆文献、女工访谈纪录片等多源信息,发现制作第一面国旗时,工人在布料短缺情况下精密计算、拼接五角星的往事。这种“精益求精、克服万难”的精神,恰与工程项目中精准预算、严控成本的职业要求相呼应。她感慨:“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职业精神的源头活水。”

分享会上,董佳琪放大国旗针脚特写:“虽然不如现代工艺工整,但每针每线都密实严谨,这正是我们做预算该有的态度。”她将文物故事与自身工作结合,招投标中的成本分析如革命时期的资源统筹,合同审核如建国初期的制度建立,付款结算如新时代的精准执行。这种跨界类比,让枯燥的党史变得可触可感,引发同事深度共鸣。

这场分享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职业素养的升华。董佳琪回顾一年来的成长,在部门长指导下,她严格遵循流程完成招标,灵活沟通保障双方权益,细致核对确保款项准确——这些实践恰如文物传递的严谨、创新、担当精神。项目部塔吊上的红灯闪烁,仿佛与博物馆的煤油灯隔空对话,照亮了建设者前行的道路。

此次宣讲活动彰显了项目部的管理智慧。正如党支部副书记韩百仲所言:“当员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就能在岗位上绽放光彩。”董佳琪的蜕变证明,党史学习不仅是精神洗礼,更是职业成长的催化剂,推动着个人与企业在新时代共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