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里,餐饮门店生意火爆。曹灿摄

游客身穿汉服在景区小巷内游览。吴巧摄

花鼓戏演出。夏园园摄

游客观看演出。黄云摄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位于资阳区的益阳明清古巷累计吸引游客超35万人次入园,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8万人次,带动全区接待游客约43万人次,实现全域旅游总收入超2400万元。明清古巷凭过硬实力再次“霸榜”,成为市民怀旧、游客打卡、亲子游玩、摄影师取景的热门景区。

1月18日,益阳明清古巷正式开街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一炮打响,游客呈井喷式增长,6天时间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此后,明清古巷收获市民、外地游客数不尽的五星好评,还上榜了第二批湖南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首批湖南省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名单。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商贾云集……位于资江河畔的这条老街巷,叫响了“千年银城益阳,烟火明清古巷”的文旅品牌,诠释了“老益阳的底片 新益阳的形象”的内涵。

从一炮打响到持续火热,益阳明清古巷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化赋能,历史街区苏醒

青砖黛瓦马头墙,脚踩青石板、手抚麻石墙、看阳光穿过一道道拱券在“江南最美小巷”留下片片光斑,时光仿佛正在流转,千百年前的明清商埠近在眼前。“去过不少古街古巷,觉得益阳明清古巷独具特色,这里充满生活气息,特别好玩。”“五一”假期,和家人来益旅游的湖北荆门市民王志和意犹未尽,打算等国庆假期再来玩一次。

“看着现在的繁华、热闹,很难想象这里最早是一个棚改项目。”益阳明清古巷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邹翔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我市启动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建设开发工作,从棚改拆迁入手,开启了明清古巷片区的蝶变之路。到2019年,《益阳明清古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正式通过,市、区两级共同组建明清古巷公司,负责项目的整体开发、建设和运营。

“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相比,这里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大宅大院,有的是码头经济、水运文化、市井风俗,与群众生活有天然的联系。”邹翔表示,明清古巷的开发宗旨里有一条是始终未变的——以文化为魂,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景区开发以“明清商埠文化”为主题,展示益阳千百年来的水运文化和风土人情,重点建设“一廊、三楼、四码头、八大场馆”,构建一个没有围墙、永不落幕的沉浸式IP体验街区。

开街以来,景区持续火爆,好评如潮。21处文保建筑化身夜间文化驿站,月明楼、永清街、将军庙等成为新的打卡点;益阳弹词、洞庭木雕、皮影戏、益阳套色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线;甜酒、麻辣烫、白粒丸等益阳小吃,让游客感受到了益阳的烟火气。“游客无需为景点付费,但他们愿意为美食、文化、体验埋单。有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景区就有了不断发展的基础。”益阳明清古巷营销副总经理徐跃楚说。

精心引流,多元消费火热

5月2日,明清古巷月明广场响起震天锣鼓,两只10米长的“巨虾”在舞虾人的操控下腾跃翻飞,引得游客喝彩连连,纷纷表示这一趟来得值。据了解,景区现在每天安排了28个时段的演出,有年轻人喜欢的国风盛宴、三国战舞、电音派对,有老年人爱看的益阳弹词、新编打铜锣、花鼓戏、抛绣球招亲,有小朋友喜欢的街头杂耍、小丑嘉年华、高杆不倒翁等。“游客来景区,肯定想留下特别的体验。”徐跃楚介绍,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不断更新节目单。4月以来,益阳市花鼓戏剧团长驻明清古巷,36位演员分为两组轮流演出,每组18人,一星期更换一次。除了花鼓戏,还有新近推出的巡游舞剧“欢迎来到90年代”、热舞串烧“夜上海”等节目,都赢得了游客的高度评价。据统计,开街以来明清古巷开展日常演出以及各类活动约2500场。

景区的人气指数可以从游客数量看出来,消费指数则藏在一位位古巷“掌柜”的笑容里。位于明清古巷入口处的小吃摊,由徐海燕夫妻俩负责运营,售卖凉面、凉皮、擂茶等多种小吃。“多的时候一天能卖200多碗凉面和凉皮,收入不错。”徐海燕笑着说。距离小吃摊不远的揽月楼,是景区首批入驻商家中的一个。这里一到饭点,就上演食客盈门、排队就餐的热闹场景。

以地道湘菜深受游客喜爱的管家婆懿辰古院,不仅饭菜香辣可口,而且采用明厨亮灶的烹饪模式,让顾客能全程观看厨师烹饪每一道菜品。站在门口迎宾的老板黄凌介绍,景区客流量很大,来用餐的人很多,碰上周末和节假日经常要排队,“五一”假期,门店单日销售额突破4万元。同样火爆的资阳小吃摊位,在这个假期更是创下22万元的营收纪录。

“景区真的能火起来吗”“眼前的热闹不会是昙花一现吧”……一路走来,无论是景区运营方还是入驻商家,抑或每一位关心明清古巷发展的老百姓,心里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心和疑问。如今,随着明清古巷日益火热,屡次刷新纪录,这些问号都变成了惊叹号。“好几个知名连锁商家都在谈入驻事宜,接下来这里的业态会更丰富。”明清古巷招商负责人介绍。至目前,景区已签约商户60多家,商家入驻面积占明清古巷建设总面积的1/3,入驻业态涵盖非遗老字号、特色餐饮、咖啡茶饮、换装旅拍等。

合力托举,服务保障暖心

“本来还担心‘五一’假期过来会遭遇不好的体验,没想到这里服务这么好”“一路交通畅通,到处干净整洁,停车不收费,还不用买门票”“工作人员都很热情,真是一趟舒心的旅游”……当听到游客对明清古巷给出如是评价,作为公司运营负责人,徐跃楚十分感慨地说:“游客的舒心体验,并不是我们一家的功劳,而是全区众多政府部门、单位合力托举的结果。”

开街运营以来,资阳区做了大量艰辛且细致的工作。为提升景区及周边服务管理水平,该区明确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成资阳文旅协调专班,统筹协调商业步行街、大码头、明清古巷文旅开发工作,推动将资江风貌带沿线文旅消费热点串珠成线,统筹管理,协调推进。另外,区城管部门成立明清古巷景区中队,安排11名工作人员值班值守,加强对明清古巷及周边秩序的管理,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摆摊点行为,合理规划设置流动摊贩疏导区。区市监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市场秩序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价格收费违法违规、不正当竞争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公安部门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和应急预案,在活动现场及周边加强巡逻防控,维护现场秩序。区文旅广体局、区文联负责策划实施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体育赛事……

假日出游,对游客来说,最扫兴的莫过于遭遇交通拥堵、停车难等糟心事。为方便游客停车,资阳区不仅为明清古巷配备了智慧停车场,还号召周边机关单位对游客免费开放停车位。为加强景区周边交通秩序管理,缓解交通压力,交警部门将资江西路三益街路口至向仓路口、向仓路资江西路口至五一西路口划为严管路段,除学生上下学期间可临时停车外,其他时间禁止车辆停放。同时,对景区周边道路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处置塌陷路面,整改急弯盲区等隐患点。

该区还建设智慧安防平台,实现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创新无人机巡防应用,以景区为重点建立资阳中心城区三维模型,每天定时开展4次自主巡防;强化大数据分析,依托“情指行”中心的视频平台及交警指挥中心的应用系统,实时分析人流车流密度、流向等数据,及时预警大客流聚集风险。

益阳明清古巷的出圈不是网红式的乍然爆火,而是以文化为魂、服务为基、业态为核,合力托举、匠心独运后的如期而至。当每个部门都把自己最硬的那片鳞甲给了明清古巷,有了“万鳞甲”的守护,这里自然就成了游客引得来、玩得好、留得住的好去处。千年文脉在此与时代共鸣,一座城市的活力,便喷薄而出。

记者手记

提升文化软实力 锤炼文旅硬功夫

曹灿

行走在益阳明清古巷的青石板路上,马头墙的斑驳光影间流淌着百年水运文化的余韵,游人的喧闹与古巷的静谧交织成独特的文旅图景。“五一”假期,35万人次的客流、2400万元的旅游收入,不仅是属于益阳明清古巷的亮眼数据,更是益阳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基、以合力为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为魂,激活历史基因。明清古巷的“出圈”,首先在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三条不足千米的巷弄,承载着码头经济的繁荣记忆、水运文化的沧桑变迁。全国罕见的“拱券撑墙”建筑风格,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IP。益阳明清古巷没有选择“千街一面”的仿古改造,而是以敬畏之心修复青砖黛瓦,用现代审美重构市井风情。当游客触摸凹凸的墙砖时,感受到的是真实的历史肌理;当“双百闹元宵”百龙巡游的鼓点敲响时,唤醒的是深埋于城市血脉的文化认同。这种“以旧焕新”的智慧,让文化不再沉睡于典籍,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旅载体。

文旅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品质的比拼。资阳区成立文旅协调专班,统筹管理、串珠成链;城管、市监、公安多部门联动,从食品安全到交通疏导形成“服务闭环”;智慧停车场与机关单位共享车位的创新,破解了“停车难”的顽疾……这些细节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文旅硬功夫的锤炼,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指挥棒”,也离不开基层执行的“绣花针”。当游客不再为拥堵皱眉、为乱象闹心,文旅体验便从“到此一游”升华为“流连忘返”。

当下,文旅产业已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益阳明清古巷的启示在于:唯有深挖文化内涵,锻造服务品质,构建协同生态,才能让文旅融合从“流量爆红”走向“四季长红”。文旅产业不是单打独斗的“盆景”,而是多方共绘的“风景”,当文化软实力与文旅硬功夫同频共振,一座城市便找到了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