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省長馬興瑞作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報告22次提及廣州。
報告提出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設,新注冊港資企業1.3萬家、澳資企業3280家。深交所創業闆注冊制、廣州期貨交易所等重大改革落地實施。
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廣州、深圳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佛山進入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
開展“廣東強芯”行動,廣州粵芯實現量産,一批半導體設備、元器件等項目加快落戶。
聚焦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廣州都市圈、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等内容,報告還給廣州“十四五”工作傳遞了新信号。
今年要幹這些大事
1
強化廣州、深圳“雙城”聯動
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強化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全面準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擔當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職責。
2
廣州都市圈
報告提出: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大灣區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珠三角地鐵互聯互通,努力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加快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以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爲重點,創新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際等項目,加快建設廣清城際延長線,開工深惠城際、穗莞深城際前海至皇崗口岸段、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項目,推進深大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前期工作,構建大灣區城際快速交通網絡。
3
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報告提出:推動廣州深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戰略合作機制,全方位推動科技創新、現代産業、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對接協作,協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工程,聯手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和綜合交通樞紐,共同增強核心引擎功能。
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等建設,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強化省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
4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報告提出: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稅店,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實施内外銷産品“同線同标同質”,開展“粵貿全國”計劃,積極開拓國内市場。推動高品質商圈建設,打造消費節慶品牌。重視鄉村消費需求,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5
廣州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
報告提出:培育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平台,建設好廣州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打造輻射全國的進口商品集散中心。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引進一批頭部企業、總部機構。加強對外投資風險防範,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政策服務體系。
6
打造廣州龍穴海工裝備産業基地
報告提出:壯大海洋船舶制造業,打造廣州龍穴、珠海高欄港等海工裝備産業基地,推進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建設。大力發展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平台和遠洋漁業,促進濱海旅遊、跨海島旅遊特色發展。
7
區域協調發展
報告提出:更大力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着力增強内生發展動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加快珠江口東西兩岸産業轉型升級,促進東岸電子信息産業創新發展,做強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等主導産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産業集聚發展區,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廣州、深圳要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區建設水平。
8
建立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深度協作機制
報告提出:支持汕頭、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深度協作機制,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要發展極。
支持汕頭發揮港口和鐵路服務支撐作用,提升華僑試驗區、臨港經濟區等建設水平,加快傳統支柱産業技術改造和質量建設,加強文化傳承保護,提升城市綜合品質。
9
新型城鎮化
報告提出:大力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現代化都市圈要增強集聚功能,引導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鎮有序轉移,以常住人口爲基準合理配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
10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
報告提出: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完善省市縣三級政府權責清單。大力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
探索試點商事登記确認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完善“雙随機一公開”監管、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在生産許可、證明事項等領域推行告知承諾制。
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自然資源領域“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加快引領型知識産權強省建設,強化知識産權保護,對侵權行爲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支持廣州、深圳開展國家級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
11
抓好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
報告提出:推進金融強省建設,提升廣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能級,深化城商行、農商行改革,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抓好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開展“新三闆”轉闆試點。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12
廣州文交會
報告提出: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培育新型文化業态、文化企業、文化産品,大力發展4K/8K影視、數字出版,辦好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等展會,加快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廣東衛視、珠影集團、文藝院團改革振興、提質增效。
13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報告提出:推進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辦好繼續教育,完善終身學習體系,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加快大灣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籌建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學校建設。積極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新一輪“強師工程”,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點個在看爲廣州打call
期待廣州新一年的大動作
來源|南方+、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