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的“强迫症”
“测量数据必须精确”“个人防护必须完备”“物资码放必须整齐”......在工程人的世界里,不乏一群“强迫症患者”,他们用自己的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项目的平稳高效运转保驾护航。

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南百改扩建项目部那满大桥施工点,测量员张君宝正为漫水路段的标高与2毫米“较劲”。他的“强迫症”体现在对每一个数据的“锱铢必较”:同一个测点,要反复测量多次,直到手簿上跳动的数字稳定在极窄的区间内才肯确认;对环境,他“明察秋毫”,水面反射、温度变化等对信号的细微影响,都被他一一纳入考量并调整修正。他像一名精准的“狙击手”,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偏差,于他而言都是必须修正的“脱靶”。

“安全无小事!”是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贵港项目部安全员宋博武最常在嘴边念叨的话语。早班会现场,他拿着事故案例逐字逐句讲,势必把“安全”两个字刻进每一位工人的脑海,他的眼睛就像一把尺,从人员、设备进场,到临边防护和临时用电,甚至是工人安全帽、反光背心,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监督,只要发现半点可能威胁施工安全的隐患,他都会立马叫停,要求整改。在安全领域,“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这种“强迫症”的本质,是安全从业者对生命的敬畏。

在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玉林项目部东茂国际物流园施工现场,技术员杨东升正进行着每日的实测实量工作。面对已浇注成型的立柱,他俯身贴近,目光如尺般扫过混凝土表面。随后取出水平尺,在柱体的每一个立面反复校验。“偏差半毫米,符合规范要求。”他轻声自语,立即在记录本上标注。这样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上百次,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强迫症”,让平凡的数据有了千钧重量,让“质量”二字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淬炼成金。

“咱们的输水管道要穿过3片坡地、2条河沟,地形数据差1厘米,后续放线就可能偏出半米,基础就得重做。”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环北项目部的测量现场,总少不了测量员唐匡叮嘱的声音。测到河沟边坡时,他嫌单次测量精度不够,同一个测点连测了三次,手里的记录本写满了数据:第一次误差1.1毫米,第二次0.7毫米。直到第三次误差控制在±0.4毫米内,他才在数据后画了个圈。其他队员打趣道:“规范允许±2毫米,没必要这么‘强迫症’吧。” 小唐笑了笑:“坡度算不准,管道挤压变形就糟糕了,多测一下稳一点。”测量员的“强迫症”,就是给工程扎下的第一根牢固桩基。

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百色项目部安全员孙志勇对安全数据极为敏感,只有“事故率为零”这剂良方才能控制他的“强迫症”。他的相册里充满了安全隐患的照片,如“脚手架不牢固”“配电箱未上锁”等。在工作中,复核对安全台账、检查记录,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文件都准确无误。这些看似“强迫”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他的“强迫症”是长期职业训练的结果,也是保障项目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

在中交一航局西南公司四川达州项目的“数字战场”上,技术员李明宇对着BIM模型又开始“钻牛角尖”。建构件族库时,他把每类构件的参数精准预设到毫米,哪怕是常用的管线接头,都要反复核对材质、规格是否匹配项目标准;建模时也“闲不住”,碰撞检查功能全程开着,发现空调管与结构梁差5厘米就要“打架”,他立刻标记反馈、调整。技术员的“强迫症”,不过是想让BIM这个“数字孪生体”和现实精准对接,把工程质量做的更好。(图文/韩潇)
作者:韩潇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