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记者日丨基建一线宣传员的故事

    2025-11-07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自 2021 年毕业投身于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先后参与了央企中交一航局承建的天津地铁 11 号线管片厂、河南沿黄高速的建设,用镜头见证工程从无到有,用文字记录建设者的坚守。

    图像

    初入中交一航局时,我带着校园里的青涩与对基建行业的懵懂,来到天津地铁 11 号线项目部。党群干事的岗位,要求我既要懂宣传、善表达,更要懂工程、知专业。为了让外界读懂地铁隧道管片的 “修建密码”,我开始学习管片生产知识,跟着施工员泡在车间,看钢筋绑扎、听混凝土浇筑,在轰鸣声中记录每一个专业术语。?

    让我震撼的是一航人自主研发的智慧管片管理系统。每一片弧形管片上,都印着一个不起眼的二维码,用手机轻轻一扫,钢筋笼生产班组、混凝土浇筑时间、检验报告、出厂发运信息等全流程数据一目了然,就像给每片管片办了 “身份证”。厂区内智能机械臂正匀速旋转,细腻地打磨着刚浇筑完成的管片表面,动作精准得如同绣花。“以前人工收面,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出现平整度不均的问题,现在机器人收面,劳动生产率提高35%,合格率更是达到 100%。”。我用镜头定格下机械臂运作的瞬间,用文字讲述着 “智慧建造” 背后的匠心故事。

    图像

    2022年,我来到河南沿黄高速,这片紧邻黄河的土地,让我对 “基建人” 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三年间,我手持相机跑遍了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凌晨五点,定格过桩基破土时飞溅的泥浆;正午烈日下,拍下过建设者黝黑脸庞上的汗珠;夕阳余晖中,记录过路基向远方延伸的优美轨迹。从一张张蓝图到一条条坦途,我完整见证了这条 “生态公路” 的蜕变历程。?

    最让我珍藏的,是路面施工完成后拍摄 “零污染” 科普视频的经历。为了打造一条路面“零污染”的标杆高速,建设者们在施工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面对土方难题,将城建弃土、沟渠淤泥、水库清淤“变废为宝”,突破了土源紧缺困境,为路面“零污染”施工奠定时间基础;将路缘石预制安装变更为滑模施工,在水稳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就进行路缘石滑模施工,最大程度减少路面污染源;提前半年完成机电交安基础施工,杜绝后期二次开挖破坏造成路面污染。

    拍摄间隙,老工程师郑师傅指着路面告诉我:“沿黄高速不仅是交通线,更是生态线,我们多一分细心,黄河母亲就多一分安宁。” 当我对着镜头,讲述这些藏在工序里的 “生态密码” 时,有网友留言:“原来硬核基建也能如此温柔。” 这张定格在镜头前的照片,不仅记录了我的工作瞬间,更刻下了一航人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的绿色答卷。?

    图像

    五年时光,从天津地铁的 “智慧建造” 到沿黄高速的 “生态守护”,我用笔尖挖掘一航人 “同台竞技争第一” 的竞优精神,用镜头捕捉他们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 的拼搏底色。在采访老职工时,我听过他们扎根荒岛修路架桥的故事;在技术攻关现场,我见过年轻工程师为突破难题彻夜不眠的坚守;在文体活动中,我感受过项目部如同家庭般的温暖关怀。?

    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到能独当一面的党群干事,是祖国基建给了我成长的舞台,让我在见证伟大工程的同时,也成为更好的自己。(河南沿黄高速建设者/武晓博)

    作者:武晓博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