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一航丨从现浇“战场”到预制“工坊”
2020年7月,我攥着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证,走进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的大门。彼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五年,一航会牵着我的手,从箱梁现浇“战场”走到预制“工坊”,让我在钢筋与混凝土的碰撞里,不仅学会了造桥,更读懂了“一航人”这三个字的重量。
我的一航初体验,是佛山南海新交通项目的现浇箱梁工地。我的“办公桌”是架在林岳大道上空13米的“钢铁森林”——盘扣式满堂支架节节攀升,纵横交错的钢管如巨兽骨架,托起尚未凝固的混凝土梁体。

项目线路仅1公里,却全在既有道路上方施工,墩柱高、空间窄,上部结构均采用支架现浇梁施工,每一片箱梁都要在高空完成模板安装、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最磨人的是“龙舟水”期,暴雨说来就来,支架林立的作业面瞬间变成湍流通道,施工进程不得不中断。
那时,师傅邹晓以总拍着我的肩说:“现浇梁的安全,藏在每一个细节里。”面对LNG高压燃气管线仅11米的风险,我们拿着探杆一寸寸挖管线,方案来来回回改了十余遍只为确保施工时的万无一失。同时,项目团队秉持着“技术止于至善 专业赢得市场”的理念,先后用技术解决了小曲线半径、大跨度连续梁等一系列难题,提前1天完成跨线桥施工节点目标,提前4天完成了正线贯通节点目标,用优质的履约赢得业主尊重与认可。

当业主握着我的手说“一航人靠谱”时,我忽然懂了,现浇“战场”教会我的,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所谓“靠谱”,不过是盯着支架的执着,是把风险点逐个清零的较真。
转战清花高速,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预制梁场的选址与规划。作为全线规模最大的梁场,选址需兼顾运输半径与地形条件,同时还需考虑场区的布局与制梁周期的匹配。“我们梁场策划要立足智慧化、绿色化、新技术,按照标准化工厂的模式建设”这是当时我耳边响起最多的话,而环形生产线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那段时间,黄茅海跨海通道、长深改扩建等工程的梁场都留下我的求索足迹,同时一本《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也被翻得卷了边,在一次次实地考察与方案比选中,我逐渐厘清了预制梁场生产节拍控制逻辑。随即,项目预制梁场的前期策划书、临建方案、预制生产计划等在我的参与下也逐一落地。

首片箱梁浇筑那天,我盯着布料机稳稳注料,心里比当年浇第一片现浇梁还紧张。可新难题很快来,如何让移动台车、智能蒸养、液压模板等工序实现无缝衔接,发挥其最大效能,成为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蹲在生产线旁来来回回记录了半个多月,对每一道工序所需时间与资源配置进行测算,绘制出各工位作业时间图谱,将整个生产工序细分为19个标准化环节,再逐一匹配人力与设备投入,对各环节的作业人员开展专项交底,确保所负责的工序质量控制点烂熟于心,最终实现了“工位固定,移动台座带梁行走、工厂化流水作业”的生产模式。
在一片片箱梁的预制中,我也摸清了预制“工坊”的门道。它不是把工地搬进厂房,而是让“标准”代替“经验”——钢筋裁切有数控设备把关,蒸养有智能系统控温,每片箱梁都有专属“身份证”,而这才是智慧化制梁的内核。如今预制梁场完成了它使命,而6项实用新型专利、2篇论文也见证着我的成长。
更让我开心的是,我开始像师傅当年带我那样,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我的徒弟赵钰龙,教他看梁场布局、查施工要点,看着他从懵懂到熟练,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被一航的前辈们托着成长。我忽然明白,一航的“共成长”从不是一个人的奔跑,而是一航人之间的接力与传承,每一次技术交底、每一回现场巡查,都是经验的传递与责任的延续。(王康乐)
作者:王康乐 责任编辑:孙慧
上一篇:这个项目产改班组跑出“加速度”
下一篇:记者日丨基建一线宣传员的故事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