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地下二十米的“安全之道”

    2025-10-24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夜幕籠罩下的唐山港,探照燈光束穿透黑暗,照亮中交一航局五公司煤炭儲運翻車機房深達二十米的巨型基坑。項目安全總監吳曉飛一邊叮囑施工班組注意邊坡穩定,一邊緊盯實時監測屏幕上的數據曲線,神情專注而凝重。

    這並非普通基坑工程,而是一場向地下空間要效益、向風險管控要安全的攻堅戰役。翻車機房基坑直徑68米,開挖深度逾20米,疊加項目臨海,地下水位高、地層松軟特性、場地空間狹窄及交叉作業頻繁等多重挑戰,每一步推進都如履薄冰。“如同在疏松沙灘上開挖深水池,深度越大,坍塌風險越高,控制難度呈幾何級增長。”吳曉飛形象地揭示了工程危險性。

    為確保基坑安全,項目部依托多年施工經驗與地質勘察數據,構建“支護、降水、開挖”三位一體作業體系。開工前組織專家論證會,對三大核心工藝實施聯合審查,確保各環節緊密銜接、協同運作。“深基坑施工最需警惕兩大風險:突發滲水與結構坍塌。”吳曉飛介紹。針對這兩大隱患,項目采用“分層支護、逐層開挖”工藝,每向下掘進4米,即在基坑內部增設一道鋼筋混凝土圈梁。四道圈梁構成“安全護盾”,配合豎向加固梁體,如同為基坑裝配“鋼鐵骨架”,有效抵禦地連牆外側土壓力,避免結構變形與坍塌風險。

    更深層的威脅來自隱匿的地下水。為防控滲水影響,項目在基坑內部設置8口“疏幹井”,猶如安裝8根巨型“吸水導管”,持續抽排滲入坑內的地下水。但即便如此,一次突發的滲水險情仍令團隊記憶猶新:開挖至第五層時,地下突然湧出大量濕滑“彈簧土”,觸地即陷、反彈明顯,如同踏在“彈簧床”上。經技術分析,系承壓水壓力過大導致水土結構失穩,土體含水量激增。若處置不當,將引發嚴重安全事故。技術團隊迅速在外圍增設8口“減壓井”,相當於為高壓噴泉安裝泄壓閥,配合“內排外壓”的雙重防線,將水位嚴格控制在挖掘面以下半米範圍。“內外協同調控,如同為基坑穿上‘防水鎧甲’,確保施工環境持續幹燥可控。”吳曉飛解釋。

    智慧工地系統同步“上線”提供科技支撐:AI識別、視頻監控、沉降位移監測系統全天候運行,實時采集監測點豎向位移、水平位移、環向壓力等9項關鍵數據並上傳雲端,通過與曆史數據自動比對,一旦參數超預警值即刻觸發警報。“此前監測到某處地連牆沉降速率異常,系統即時發出預警,我們立即調整減壓井抽水頻率、減少周邊堆載,沉降趨勢迅速得到控制。”吳曉飛回憶道。

    如今,翻車機房施工有條不紊,在這片高風險、高標准的地下施工戰場,項目團隊以“毫厘必較”的嚴謹態度築牢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平安答卷”。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