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兩萬畝鹽鹼地化身“豐收田”

    2025-10-22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這水渠修完,地裏的積水能順當排走不?”“咱們農田的收成真能提高嗎?會不會耽誤今年的水稻種植?”施工隊一進場,村民們就圍上前來,你一言我一語,話語裏滿是對腳下田地的擔憂和期待。

    一航局五公司承建的曹妃甸區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專案,是當地農業開發的“民生鑰匙”,要將近兩萬畝的鹽鹼地改造成“豐收田”。開工之前,難題就擺到了專案團隊面前:工期緊張、作業面廣、協調難度大,更棘手的是,標準化的設計圖紙往田間一鋪,總跟複雜多變的實際地形“對不上榫”,如何讓工程真正“接地氣”,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現實問題。

    “群眾的擔憂,就是咱工程要解決的‘堵點’。”專案啟動會上,總工劉冬一語中的,“鹽鹼地在老百姓腳下,改良還得聽當地人的話,要讓他們也參與到工程中來,借助農民的智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專案團隊迅速開工、分頭行動,一方面邀請熟悉當地田地的農戶加入施工隊伍,緩解施工人力不足問題;一方面帶著圖紙走進一座座農田,跟村民做調研、聊生產,持續優化施工方案。在柏各莊一農場,主管場長張永發與施工員一起站在圖紙前仔細端詳,粗糙的手指順著水渠走向緩緩移動:“這處排水溝可能需要再深挖五公分,拐彎處要放緩些,否則急水容易衝垮田地……”隨著他提出一個個建議,密密麻麻的修改標注很快爬滿了紙邊。

    帶著鄉土氣息的建議,在專案施工初期不斷湧現,成了工程優化的“金點子”。一天清晨,三元村村支書孫德來揣著一卷被摩挲得發軟的圖紙走進臨時辦公室。“聽說咱專案正向農民取經,我們村子也有些建議。”他把圖紙往桌上一鋪,食指戳在泵站標記上,“這幾個要新建的泵站,高差跟農渠對不上,水可能送不進去。”又指著管道末端:“這兒得加道閘門,不然雨季旱季不好控制水。”

    “紮根土地,才能掌握‘田間實情’。”技術員陳雨在研討會上感慨。當天晚上,辦公室的燈亮到後半夜,設計團隊圍著修改稿討論不斷,印表機不停吐出新修訂的圖紙。水渠深度與走向、暗渠設計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工程施工更加科學規範、切實可行。等新圖紙送到村民手裏,孫德來翻著看了一遍,笑著拍了拍陳雨的肩膀:“這下,水就能順著咱們的心意流了。”

    數月後,微風吹過改良後的田野,泛白的土地漸漸透出褐壤;縱橫交錯的水渠像大地的血脈,為農田注入源源活力。專案團隊的“硬技術”與村民的“土經驗”融在一起,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書寫了一段“科技貼著土地走、人心跟著莊稼近”的生動故事。(劉燦)

    作者:劉燦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