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就是為專案解難題、為公司育人才,過程中我也受益良多,覺得眼界比以前更開闊了。”在中交一航局召開的“陳兆海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測量人才技能交流會上,陳兆海笑著說道。
從大連灣海底隧道到西成鐵路、秦沈高速公路、大連新機場,一個個國家重點專案的工地上,依然活躍著這位測量大師的身影。他是那個常被臨危受命、專治各種“測量不服”的“急救專家”。
“最急的一次是解決‘方駁18’測控系統問題的時候,白天還在長春,當天夜裏就趕回大連了。”陳兆海回憶說。當時,公司投資建造了夯平一體船,希望通過配置振夯、拋石溜管裝置及控制系統,實現船舶具備水下基礎拋石、夯實、夯平功能。然而系統測試結果不盡人意,為了加速推進船舶進項目作業,當時身在千裏之外的他直接被“拽”回了攻關一線。
“原系統測一次大約要10分鐘,出來的數據經多波束系統比對驗證,不是很精准。”陳兆海介紹說。為早日解決問題,他在長興島船舶分公司的駐地一紮就是三個月。“過程中我們做過很多次調研,聯繫過上海、無錫、瀋陽、北京等系統廠家,也諮詢過建設港珠澳大橋的一些專家,他們給我帶來瞭解題的新思路,就是更換感測器。”原來,拋石系統測量數據會受石料自身含泥量、水流速度等多種因素影響,簡單來說,石料落水後向上升起的氣泡都會干擾測量數據,能不能測量到石料落地的真實位置,感測器至關重要,它就好比在渾濁水流中精准捕捉目標的“眼睛”。在多方研討及比選後,團隊最終選擇了上海的廠家。後期經過反復調試,問題得以迎刃而解,測量時間從10分鐘壓縮至3分鐘以內,精度完全滿足施工要求。“問題解決那一刻挺有成就感,但更值得高興的是,我又學了新東西,有了新收穫。”陳兆海感慨道。
測量工作不僅有攻堅克難的艱辛,也有意想不到的樂趣。無人機與高原雄鷹的“遭遇戰”就成為他30年測量生涯中一段津津樂道的趣事。
西成鐵路專案10標段地處青海省尖紮縣,正線長約19.6千米。專案周邊山體聳立、連綿縱橫,雄鷹盤旋於遼闊天際,金色的日光穿透薄雲,明晃晃地射得人眼發疼。高聳起伏的群山與鐵路的長線特性讓傳統的人工測量工作變得異常困難。因為有過無人機開展測量的先例,陳兆海果斷啟用無人機測繪。“那天飛著飛著,圖傳信號突然就斷了。我們找了半天,發現掉落的無人機旁邊還有只翅膀受傷的老鷹,我們分析,這是他倆撞上了。”說到這裏,陳兆海情不自禁地笑了。
說起無人機測量,還是他從專業書籍裏看到的。為了能將無人機測量技術應用到公司專案上,他請教了多個測繪院校的學者、教授,並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國內外設備的優劣:國外產品能多次回波掃描,穿透力強精度准,唯一劣勢是造價較高。國產設備性價比高,回波掃描只有三次,雖在密林環境受限,但對線性工程來說綽綽有餘。在得到業界人士和公司領導的支持後,他便將書本裏學來的知識應用到貴隆、玉湛、長春高速公路專案建設過程中。“以前要三天的人工測量,現在無人機幾個小時就能完成,精度更高。我們必須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改變以前爬山頭、鑽林子的苦法子,讓測量變得省人省時省力起來。”他堅定地說道。
除了解決技術難題,培養人才也是工作室的重要使命。作為工作室的帶頭人,陳兆海始終銘記著這份幹事的初心。在前不久的“青藍工程”年度表彰大會上,他與徒弟包旭冉獲評2024年度“優秀師徒”,這個帶了兩年半的小徒弟,成為了他心頭上驕傲和“最怕”的人。“小包是本科畢業的,按理說他應該做管理崗,但他堅持在一線上幹測量。他理論基礎扎實,能吃苦,還特別愛學習,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我不怕他出師,就怕他哪天‘跑’了。”對於自己的愛徒,陳兆海滿是賞識。儘管早已為愛徒規劃好成長路徑,他仍怕這傾注心血培養的弟子會與自己“走散”。
徒弟包旭冉看得明白:“表彰優秀師徒那天,畢書記跟我說,你壓力不小。我特別能理解領導說這話的深意,畢竟師父的全國勞模要求高嘛。但師父向來低調,我遇到困難,他都是第一時間幫我解決,我覺得他是良師更是益友。”並肩作戰多年的技術專家徐文星也由衷感歎:“大師帶徒我很佩服。工作上傾囊相授,生活上關懷備至,那麼用心給他們做成長規劃,這帶徒結對還真不是一個儀式那麼簡單。”
讓自己持續成長,助他人不斷成才,已是年過半百的他,依然堅守在自己所熱愛的測量崗位上。“腳踏實地,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天的每一項任務,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創造輝煌。”曾經他說的那番話依然擲地有聲,也讓平凡與不平凡有了新的定義。(通訊員 / 修明霞)
作者:修明霞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