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撫遠,微風拂過連片整齊的黑土地,稻浪泛黃、悄然低垂,田埂邊的狗尾草輕輕搖曳,空氣裏彌漫著將熟的稻香。這片祖國東極的沃土,默默滋養著一代代農人,如今,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蛻變,正伴隨晨露與晚霞,在北大倉的田野間勾勒出現代農業的未來輪廓。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承建的撫遠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分兩期推進,覆蓋濃橋鎮、別拉洪鄉與寒蔥溝鎮三個鄉鎮,總面積達5266.14公頃。建設內容涵蓋田塊整治、灌溉排水、田間道路、地力提升和機電設備安裝等五大工程。受寒地農時制約,專案必須在有限窗口期內同步推進多項工程,並實現兩期無縫銜接,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聽說要修渠整地,以後澆水不犯難、走路不沾泥,地更有勁,收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村民張福祿站在專案公示欄前,話語中滿是期待。從零星田塊到規整良田,從靠天灌溉到科學用水,專案經理楊國軍耐心向老鄉解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個系統活兒,先整平地塊,讓農機下得去田;再調土壤酸堿,給土地‘加營養’;表土剝離回鋪,保住肥力不流失。配套水利電力,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我們所做的這些啊,為的就是讓咱們的糧倉越來越穩。”
然而,施工剛一開始,現實難題便接踵而至。作為撫遠產糧核心區,這裏四季農事不停,春種、夏管、秋收,一環扣一環,施工與農時“爭地”成了最大挑戰。專案生產經理張明日每日巡田,細心記錄稻穀與玉米的生長節律。為避讓農事,施工計畫被精細拆解,化整為零,大工期變成“插縫”小節點,零散地塊整合為四個集中工區。“我們抓住十月秋收後、上凍前約二十天的‘黃金窗口’,全力推進渠系建設與田塊整治。”張明日介紹。專案團隊借助搭載北斗系統的衛星平地機,作業精度達到±3釐米,效率提升30%。在趕工的同時,他們始終堅守黑土保護的底線——施工前剝離表土、妥善保存,完工後及時回覆,最大限度守護土壤生機,不誤春耕、不損地方。
這邊“農時關”剛過,原材料供應的“攔路虎”又出現了。本地建材稀缺,砂石、預製矩形槽得從幾百公里外的佳木斯、同江等地運來,如果碰上冬季大雪、夏季暴雨交通不暢,一不小心工地就可能“斷糧”。物資負責人薑楠看著令人憂心的砂石庫存,一邊抓緊聯繫對接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協助供砂、保證石材優先供應,另一邊提前鎖價多家供應商,簽下長期供貨協議,提前儲備砂石、預製矩形槽等原材料,避免天氣、封路等原因造成專案停工,望著一車車砂石料入庫,他臉上的愁雲終於消散。
在和村民並肩“戰鬥”的日子裏,專案黨支部成了田埂上的“主心骨”。面對部分村民最初的疑慮,黨支部書記楊俊峰帶領黨員挨家走訪、傾聽訴求、化解心結。他們在田埂邊“開課”,每週與村幹部、種植大戶溝通進度、解釋工序:“現階段先修不影響耕種的輔路與涵管,秋收後再集中平整、回土,兩頭都不耽誤。”真誠的溝通漸漸消融顧慮。專案部還協助修建村路、疏通溝渠、翻新村委會,聯合政府慰問困難家庭。村民們的態度悄然轉變,自發為專案部送來錦旗,上面寫道:“清淤疏渠護農田,央企擔當解民憂”——這是黑土地最厚重的認可。
如今,再次站在撫遠的田野上,已可想像建成之後的景象——新修的灌溉渠如銀練蜿蜒,清水依閘緩緩入田,抗旱排澇能力大幅提升;田塊方正、地力肥沃,黑土飄香;田間道路寬闊平整,農機暢通無阻。這座正於黑土地上“生長”的高標準農田,正在將“糧田變良田”的願景,灌入沉甸甸的稻穗、染成金燦燦的玉米,為撫遠的大地農業,繪出一幅充滿希望的新畫卷。(通訊員 / 陳曉闖)
作者:陳曉闖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