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隧道深處的“聰明工匠”

2025-08-29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阅读:

7月的大別山,夏夜的涼風裹挾著濕意,滲入隧道深處。由於穿越大山腹地,蘄太高速建設難度遠超常規,尤其是枕頭村隧道,更是整條線路的“硬骨頭”。“雙向四車道、分離式設計,隧道淨寬13米,而且是小淨距隧洞,對進度、品質要求都很高。”回憶起施工過程,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蘄太高速專案部總工陳立坦言。

淩晨兩點,隧道裏濕冷粘稠,混凝土泵車在夜色中低吼,工人們仍在忙碌穿行。“盯著上一板二襯錯臺,範本對不准,混凝土振不密,再好的材料也白搭。”技術員李佳耕一邊擦著汗水,一邊抱怨著老式臺車的“脾氣”。就在不遠處,陳立盯著上一板二襯的錯臺,眉頭緊縮,他心裏再清楚不過:靠傳統襯砌臺車,僅憑人工和經驗,要達成高質量、高效率,實在太難。

所謂“襯砌”,就是在隧道開挖完成後的岩壁內側再澆注一層混凝土“內殼”。而襯砌臺車,正是完成這道關鍵工序的重要設備。

困境之中,轉機悄然孕育。一次碰頭會上,年輕工程師孫亮亮冒出一個大膽想法:“要不,我們給臺車裝上‘眼睛’和‘大腦’?”這話像一道閃電,劃破了陳立心頭的陰霾。借鑒數位化箱梁預製廠的成功經驗,團隊決定啟動研發——打造一款“會察覺、能回饋”的智能襯砌臺車。

設計圖紙在燈光下攤開,一次次頭腦風暴化作實景原型。經過數月調試,一臺融合高精度感測器、自動振搗系統、智能移動軌道、即時監測模組於一體的“數智化自動澆注臺車”在大別山隧道亮相。

這臺臺車就像一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工巧匠,安裝了多個高精度感測器,能即時“感知”混凝土下料量、溫度、壓力和流速,一旦發現偏差,系統會自動調整方向和澆注量。更神奇的是,它的“手藝”也非常講究:對起拱線以下採用插入式振搗器深入混凝土內部,確保密實牢靠;對起拱線以上則用附著式振搗器貼著範本工作,不留任何死角。“這就像一個樂團,振搗器是樂器,系統是指揮家,指揮著每一根振搗棒分區演奏,既准又勻。”工程部長周炎比喻道。

不僅如此,這臺車還創新“行走方式”——摒棄傳統依賴人工搬運枕木鋪軌的模式,採用自動行走系統。襯砌施工結束後,臺車可自主完成軌道回收與前移,大幅提升行走效率。“這哪是臺車,簡直是隧道裏的‘智能列車’!”有工人驚歎說。

整個過程最難的還是隧道最上方拱頂空洞問題。傳統方法難以確保混凝土完全填實,一不小心就會留下空洞,影響結構強度。為此,技術團隊專門在臺車拱頂位置設計了預留注漿孔,並提前埋設注漿管。在混凝土澆注1到2小時內,趁著還未完全凝固,臺車通過這些管道對頂端進行“帶模注漿”,就像是蓋房子時用砂漿把磚縫勾實,確保每一寸空間都被填滿。“我們不是簡單地往洞裏倒混凝土,而是像醫生一樣,分層處理、精准補位,把這道‘內殼’做得嚴絲合縫、毫無破綻。”陳立這樣解釋。

如今,智能化襯砌臺車完成使命,枕頭村隧道也順利貫通。今年6月,蘄太高速蘄春東段通過交工驗收,正式進入通車倒計時。這位“聰明工匠”也將告別大別山,奔赴下一個戰場,繼續書寫工程智慧的新篇章。

作者:周炎 责任编辑:孙慧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