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新疆木壘,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狂風呼嘯,日夜撞擊著專案部活動板房的窗格。十平米大小的廚房裏,大廚朱福成掄起大勺不停翻炒土豆絲,油星劈啪作響的聲音一時壓過了窗外的風聲。
“老婆,看著點娃!”他朝隔壁喊了一嗓子,額頭的汗珠滾進衣領。幫廚張野應聲跑來,圍裙兜裏還揣著半截沒削完的土豆。她一把撈起正跌跌撞撞走向廚房門檻的娃娃,順勢用腳尖勾過小板凳,坐在廚房門外的過道上。懷裏的孩子有點調皮,她便輕輕哼起:“我說一,誰對一,什麼開花在水裏……”童謠聲裏,她依舊俐落地削著土豆皮,薄薄的皮屑連成長串墜入筐中。
大廚朱福成和幫廚張野是專案部的“老熟人”了,從甘肅安臨公路專案開始,就一直跟著一航建設者轉戰各地,不知不覺中,幸福的二人世界升級為溫馨的三口之家。隨著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東方電氣木壘100萬千瓦風電場專案啟動,夫妻倆毫不猶豫地一同前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剛滿周歲的孩子。瞭解到夫妻倆的難處,專案主動協調將孩子接到這邊,讓一家人得以團聚。
談及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緣由,朱福成邊翻動鍋裏的菜,邊說道:“其實在哪做飯都一樣,但孩子不能沒有爹媽陪。”張野點點頭,眼裏泛著柔軟的光:“雖然條件苦一點,但能每天看著他一點點長大,再累也值。”
與以往不同的是,戈壁灘不比內地,連用水做飯都是難題。水箱車每週來三次,朱福成總得提前盤算好:“今天只來一車水,洗菜水留著擦地,不能浪費。”張野則會仔細清點食材:“白菜還夠兩頓,今天給大家做點肉菜!”一個掌勺,一個備料,夫妻之間甚至無需多言,便能默契配合,總能讓大家吃上準時、溫熱的三餐。
傍晚時分,張野正忙著擺放碗筷,不曾想一雙沾著麵粉的大手忽然從身後探來,往嘴裏塞了顆巧克力球。香脆的口感在口中散開,她不禁彎起了眼角。“哪來的?”她笑著用手肘頂他。“專案給咱的七夕節禮物。”朱福成扯下圍裙擦手,“晚上等大夥吃完,咱仨單獨整點好的。”
來用餐的技術員小劉正巧湊過來逗娃:“朱哥張姐,這七夕你們咋過?”朱福成扯下圍裙擦手,“啥七夕不七夕,我們在這兒就是家。”他扭頭看妻子正握著兒子的手教數數,忽然壓低聲音:“謝你帶著娃還顧著活兒,晚上咱仨湊一塊兒,就是最好的節。”
窗外,數臺白色風機在暮色中緩緩轉動葉片,戈壁晚風卷起細沙,輕輕叩打著這個亮著暖光的鐵皮廚房。兩口子相視一笑,將懷裏的孩子高高舉起,小傢伙興奮地揮舞雙手,清脆的咿呀聲乘著風,融進了廣袤而深沉的戈壁夜空。
(通訊員:胡毅慧)
作者:胡毅慧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