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獅子洋通道跳起“雙人舞”

2025-08-24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阅读:

珠江潮湧,驕陽似火。中交一航局五公司獅子洋通道T10合同段施工現場,兩臺巨型龍門吊正舒展著鋼鐵巨臂,將數百噸重的混凝土箱梁穩穩托起。一場沒有駕駛室操縱杆的智能革命,正讓“雙人舞”的精度突破想像??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交通工程,獅子洋通道需架設1942榀形態各異的箱梁,最大箱梁重達168噸。要在雙層橋面將形態各異的鋼鐵大塊頭精准落位,僅憑傳統“一人操控一機”的吊裝模式不僅效率低,碰撞風險極高。中交一航局五公司獅子洋專案部專案經理王清華自進場起就明確了方向:“咱們要蹬出條新路—一用雙龍門吊協同作業,把智能技術嵌進去,讓機器比咱更懂平衡。”“雙控”智慧系統的研發成了破局的關鍵。

全國首次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必須讓兩臺龍門吊像李生兄弟一樣,心往一處想。那些日子,王清華和專案總工劉永祥幾乎形影不離,白天在工地盯著設備琢磨,晚上翻閱資料。劉永祥揣著的筆記本上,三天就畫滿了各種符號和線條。他牽頭成立的技術攻關小組,將5G通訊、GNSS衛星定位和鐳射測距儀等技術深度融合,決心次這對“鋼鐵巨人”打造專屬的“智慧大腦”。

然而,系統首輪調試就遇上了麻煩。兩臺龍門吊動作偏差明顯,起重高差始終卡在50公分左右。技術員何偉松盯著監控螢幕,心裏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像指揮兩個蒙眼的人抬轎子,步調總對不上。”專案團隊不分晝夜,在實驗室搭建起比例1:10的模型,何偉松更是連續熬了三個通宵,眼睛裏佈滿血絲。他們反復測算不同荷載下的鋼繩伸縮係數,終於開發出“時空耦合補償模型”——能即時計算兩臺設備在毫秒級時間差裏的受力偏差,就像給系統裝上同步器。模型投入使用那天,何偉鬆緊盯著螢幕,看到高差被穩穩控制在50公分以內,長長地舒了口氣。這遠超國際標準的成果,為這項全國首創技術打下了第一塊基石。

解決了同步問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廣東的強風天氣,使得GNSS信號偶爾“漂移”,雙機協同穩定性面臨嚴峻考驗。一天夜裏,狂風呼嘯,窗戶被吹得哐哐作響。攻關小組成員一夜未眠,圍在電腦前盯著數據。劉永祥眉頭緊鎖,猛喝了一口濃茶:“全國首創的技術必須經得住極端環境的檢驗。咱們不能怕出問題,有問題就解決,一定要讓技術成熟可靠。”

對此,攻關團隊在時空耦合補償模型中加入預判,將衛星定位與鐳射測距的採樣頻率同步到毫秒級。這樣一來,系統能提前0.3秒計算擺動軌跡,補償指令比人工反應快5倍以上,哪怕一絲微風引起的擺動,都能被提前化解。當風停時,看著穩定運行的數據,大夥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

“全國首次做到雙機協同能控制到這種精度,簡直是吊裝技術的飛躍。”在場的行業專家張教授忍不住讚歎。安裝在梁體上的傾角感測器捕捉到細微擺動趨勢時,時空耦合補償模型立即啟動聯動指令:一側吊鉤微調高度,另一側同步調節速度。兩股力量像太極推手般剛柔相濟,將擺動能量消弭無形,這個攻關小隊終於松了一口氣。

為了讓首創技術更趨完美,團隊還配套開發了“BIM+GIS數字李生沙盤”。系統能在虛擬空間裏預演雙龍門吊的每一個動作,提前30分鐘規劃路徑,自動避開所有碰撞風險。隨著第50榀箱梁精准落位,這項全國首創技術的優勢愈發凸顯。安裝在梁體上的區塊鏈晶片,完整記錄了雙龍門吊協同的每一組數據,成為這項首創技術的數字見證。“效率比傳統模式提高30%,這就是首創技術的價值。”劉永祥看著螢幕上跳動的曲線,眼中映出鋼鐵巨臂的影子。

在這條將創下五項“世界第一”的通道上,中國工程師用全國首創的雙龍門吊協同技術,讓鋼鐵巨臂的“雙人舞”跳出了新高度,更為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圖 宋佳音)

作者:宋佳音 责任编辑:孙慧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