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通水!”随着一航局河北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总工程师刘冬一声令下,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技术员陈雨望着水流行进的路线,掌中的对讲机中不断传来各段汇报:“1标段渠道水流平稳!”“2标段无渗漏现象!”今年4月,这条横贯盐碱地的“生命动脉”成功通水。
作为河北省首批盐碱地治理示范工程,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曹妃甸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不仅要将1.68万亩盐碱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还需建设近200条灌溉排水渠及200多座配套渠系建筑物。时间短、任务重,团队决定“见缝插针”,多点同步组织施工。
渠道多位于农田腹地,常规大型罐车难以进入,降雨时重车常深陷其中,导致混凝土无法运抵施工点位。项目团队采用“二次倒运”方案,先由大型罐车将混凝土运至小路旁,再倒入履带式小罐车,由小罐车深入田间完成浇筑。然而,恶劣天气为首次浇筑带来考验。
今年1月,曹妃甸遭遇暴雪,厚雪覆盖下冻土坚硬如铁,挖掘机铲斗只能在地表划出道道白痕。为不影响春耕,项目部启动“大干模式”:给混凝土添加防冻剂,为新浇筑的渠道结构裹上棉被保暖;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质量排查”的组合方式,仅一周便完成全线隐患排查。最终,团队用时3个月完成80.39公里渠道混凝土浇筑,为通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与渠道施工同步推进的是土壤治理工作。曹妃甸地区因地下水浅,地块长期受高矿化度咸水浸润,日照强烈时地表会析出白霜。加之沿海区域地下水受潮汐作用影响,水位周期性波动加剧盐分上移与返盐现象,降低排盐效率。
为解决盐碱化问题,项目团队与设计单位采集不同地块的土壤样本,开展土样、pH测试、菌种筛选及配比调整等试验。历经40余次配方优化,一套因地制宜的“菌+肥+水洗”治理方案应运而生。
团队为土壤“增强体质”,混合施用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促进养分转化吸收,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同时,在表土以下1米深处埋设18条暗管,采用“泡田洗盐”工艺,用滦河水反复灌溉、排水,通过“泡澡”的方式深度清洁土壤,促使可溶性盐分排出。
治理成效逐渐显现,重度盐碱地有机质含量较治理前每千克提升4至6克,全盐含量下降10%,pH值明显降低,原本碱白的地表变得潮润松软。随后,项目团队又将工作重点转向提升农田质量,与中国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滨海盐碱地特质,团队引入耐盐水稻品种,选用纳米新型肥料与腐殖酸木醋液调理剂,在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与营养品质。相比普通水稻,该技术培育的富硒、富锌水稻不仅口感更佳,而且市场价格和产量都高。待到今年秋收,预计亩产将从350公斤提升至450公斤,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曾经“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正蜕变为沃野良田。“以前是‘种一茬稻,收一茬愁’,现在看着这片田,心里踏实多了。”农民宋大爷望着绿油油的农田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