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
在全球追逐的“新质生产力”中,人形机器人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报记者 彭德倩 近日传出信息,英伟达、微软、OpenAI等正共同投资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科技企业Figure AI。与此同时,另有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在该领域落子布局。 几个月前,我国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时间表: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业界已有共识,人形机器人这一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载体,将对社会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全球视野中,它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未来,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 新质生产力载体 多方必争之地 “给我一个紫色的球。”人形机器人HRP-2接到实验员的指令。 从57米的高度,人形机器人HRP-2看着下方的桌子,桌面上分别放了2个红色和绿色的球,机器人回答:“我看不见它。” 实验员发出指令:“继续寻找。” 这是2008年春发生在图卢兹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系统分析与架构实验室中的一幕。 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理念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尤其特指具有和人类相似肌体的种类,很早以前便出现在科学幻想领域。然而,随着工程机械、机器学习,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理论功能进一步拓展,并直接上升为国家、企业的必争之地。 在全球追逐的“新质生产力”中,一个具备人工智能且在物理形态上可以无限突破人类极限的设备,便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核心要素之一。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就此谈及,“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人形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劳动中重复、无聊且危险的工作”。 此言一出惊世骇俗,细想却在情理之中。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内企业傅利叶智能现场发布GR-1通用人形机器人 责任编辑:董勇_GD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