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光伏产业不掷骰子
作者 | 马志学 冬日暖阳,在通往跨境电商的海面上折射出一片幽蓝。 这是一艘混杂着光伏、风电、水电和储能技术的绿色能源之船,虽无人驾驶,却满载乘客,船的名字叫“新能源”号。它的乘客与水手来自世界各地,各具独立意志,人人航向不同,他们却选择同一艘绿色能源之船共渡彼岸。 从此岸到彼岸,一千个乘客眼中有一千艘“新能源”号。 对火电从业者来说,它是通往能源革命的“海盗之船”;对光伏和风水电从业者来说,它是弥补资源错配的“产业航母”;对产业学者来说,它是拷问灵魂的“忒修斯之船”;对商业世界来说,它是颠覆传统模式的“泰坦尼克”…… 当所有这些符号加起来,“新能源”号就是我们双碳目标下,所有人眼中的诺亚方舟。因为船上的所有乘客和水手都清楚,它将载着大家跨境出海,驶向绿色能源大唱主角的未来世界。 2024年,这艘巨轮一路驶来,它遭遇过电力市场探索时代的技术暗流,奋划过补贴时代的拥挤险礁,见证过平价时代的人性善恶。穿越了众声喧嚣后,它从碳中和的港湾悄然出发,短短几十年,在商业世界里搅起了惊涛骇浪。 过去一年,跨境光伏产业挺闹腾,大手笔不断。主旋律是一边产能过剩,一边各显神通扩大产能。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事悄然而至,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光伏产业观察期。 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跨境光伏巨头纷纷布局扩产能,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究竟是市场繁荣的象征,还是跨境光伏产业链上的负担?内卷是否可以避免? 我国没有几个产业,能够在欧美市场的联合围剿下存活下来,光伏产业不但活了下来,还能够收复失地,展开绝地反击。 曾经的光伏产业没技术没原料,在跨境出海方面被欧美制裁大量倒闭,现在我们已进入万亿级赛道,成为全球新能源中的领跑者。 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占到了全球一半,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越了水电累计装机量,也第一次超越了海外市场。 光伏产业拥有光明的未来没人否认,但产能过剩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也可能被很多人低估。现在我国的跨境光伏企业犹如一片疾驰的野马群,大家被裹挟在扩产能的趋势里一路狂奔,来势汹汹但难辨马王,让今年的跨境光伏产业链变得愈加复杂。 从技术端看,光伏产业颠覆性技术还没有出现,扩产能主导了2023年的市场节奏。光伏技术从多晶到单晶、从BSF到PERC,再到TOPCon、HJT、IBC、ABC,技术转化一般都会有1至2年的市场检验期。 从生产端看,去年新扩建的光伏产能尚未大规模释放,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大规模扩产能的结果必定会加剧市场竞争,光伏产业一场无法被拒绝的内卷,今年将更加明显。 从政策端来看,各地政府急需一个产业来激活地方经济,光伏便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首选项目,这让光伏产业驶进扩张布局的窗口期。 2023年SNEC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光伏颠覆性技术还没有出现,光伏市场进入从差异化竞争向同质化竞争转换的新阶段,让整个光伏产业链变得暗涛汹涌。 其实,一切企业运行的逻辑都是产品、效率和创新,并在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之间暗掰手腕。在产品差异化竞争阶段,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因为彼时的产品还有竞争力;但到了同质化竞争阶段,只有相对较低的毛利率,让自己取得短暂的竞争优势。 光伏产业有三大核心驱动力,一是长周期里的技术驱动力,二是中周期里的资本驱动力(设备投资),三是短周期里的产能驱动力(存货周期)。光伏周期环环相扣,长周期又包含有中周期和短周期,三者互相影响。 光伏企业唯有扩大产能,在生产端构筑规模壁垒,才能在产能驱动力上拥有竞争力,让自己不掉队。只有不掉队,在跨境光伏的队伍里活下来,才有机会拿到下次颠覆性技术的门票。 当前阶段,光伏产业还没有从P型彻底迈向N型,技术驱动力也呈现周期性趋缓,市场竞争也只能在质量和扩产能方面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相比产能优势,企业更应该把力量投入到科研上来,用技术布局来穿越周期,单纯的价格竞争不可持续,现阶段的“产能过剩”恐有引发低质量竞争的潜在风险。 一句话总结,光伏产业之所以呈现“产能过剩”与“扩产能”并存的特殊景象,是因为企业一旦被淘汰出局,下一轮的技术迭代便无缘跟上。 我国的光伏产业堪比美国的芯片,共同之处是都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不同点是芯片产业有天花板,而光伏产业没有天花板。在全球达成减碳共识的未来30年,为光伏产业提供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增量空间。 如上所述,光伏产业技术路线短期不会被颠覆,产能规模效应便成为最关键要素之一。然而,随着产能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必然要面对巨额的资金支出,这也是去年光伏企业扎堆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光伏产业现在的情形,犹如一片疾驰的野马群,在内卷的赛道上一路狂奔,来势汹汹但难辨马王,影响着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这个产业在达到某种形态后,既没有办法让自己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迭代出新形态,这让光伏产业链变得愈加复杂。 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个环节,整个生态就像一条大河。在这条河里,游泳的除了有大鱼、小鱼,还有虾兵、蟹将。当河里的生态遭到破坏,比如低质量扩产能,连锁反应是即便构筑有产能优势的头部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光伏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太阳能、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系,都是几经周期洗礼的沙场老将,虽不像虾兵蟹将那么脆弱,但光伏产业链生态一旦恶化,到头来战略性收缩将在所难免。 2023年6月,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双双宣布扩产计划。其中,隆基绿能拟投资125亿元,规划生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通威股份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 天合光能也披露定增预案,公司拟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09亿元,用于高效电池、组件等扩产。而此之前,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也宣布了扩产能计划。 接下来,光伏产业要面对另一个事实,产能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将会边际递减。届时,光伏企业顶着产能过剩的压力所构建的短期竞争力,也将荡然无存。最终,扩产能无法成为市场繁荣的象征,一定会给整个光伏产业链带来负担。 一言以蔽之,本轮扩产能本质上是光伏企业守护自己市场地位的一种无奈之举,当别人扩产能而你选择了按兵不动,未来就有被挤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市场的可能。 我们在粗犷的农耕时代,大家比的是谁圈的地多。地越多,收获的粮食就越多。如今地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进入存量阶段,大家开始关注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光伏产业作为绿色能源之一,最大的掣肘是不能像火电一样稳定。 当下,火电仍然是我国电力市场的主要来源,但已开始严控火电新增规模。在平价时代,火电与绿色能源结合,光伏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占比将会进一步上升。 光伏产业基因里仍属于制造业。马克思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而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又是由制造业的先进程度决定的。 还有一件看起来很大的事情,就是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联动。随着电力市场低碳意识的觉醒,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光伏产业作为制造业要前瞻性地做出战略调整。 在光伏产业链上,大家都坐在同一张桌上打牌,前几年跟牌的时候和和气气,现在到了梭哈的时候,中小企业的底牌完全不够看。因此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判断是,如果任何一环做得不够好,电力市场的直接反应不是去理解某个环节,而是整个光伏产业的成本优势将功亏一篑。 2024年面对产能过剩,企业如何构筑跨境竞争力?关键路径我们可以观察光伏产业在组件市场、海外市场和品牌打造上的布局情况。主要看三个维度: 首先是光伏产业一体化浪潮下是否“组件为王”;其次是组件市场里是否“海外为王”;最后是海外市场里是否“品牌为王”,在品牌商、渠道、海外团队和售后服务四块阵地上构筑各自的战场优势。 与其他制造业出口的筚路蓝缕不同,我国光伏产业有着非常辉煌的开局。 从1983年甘肃能源所首次利用光伏能源发电算来,它已经有超过40年的使用历史,换而言之,我国的光伏产业今年41岁了。 70年前,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转化率4.5%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这一年是1954年,光伏发电技术诞生;27年前,《京都议定书》限制了各个国家的碳排放比例;15年前,我们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认识到对资源高度依赖的情况必须改变;8年前,175个国家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巴黎协定》。 这一年,中国加入其中,目标是以外促内倒逼转型;还是这一年,光伏产业在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下开始小步快跑。 7年前,我国启动了碳交易市场,剑指能源结构优化问题,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34岁的光伏产业,准备用4年时间向平价时代转型,补贴退坡便成为光伏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6年前,我国出台了“531新政”限制补贴规模,光伏产业装机量一度出现回落。但与此同时,补贴退坡的后劲促进了光伏产业链企业的优胜劣汰,也间接加速了光伏平价时代的到来。 2021年以后,开弓没有回头箭,光伏产业插根树枝就能开花的好日子结束了,凭借成本优势,我国光伏产业基本告别政策补贴,实现了平价上网。 自从进入平价时代后,光伏产业便进入到一个加速发展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对光伏产业理解得很深,对市场和技术也很敏感。2023年在短期核心竞争力构筑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扩产能来守护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海外市场来看,光伏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部分国家打出“贸易壁垒+扶植本国企业”的策略,增加了我国光伏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未来五年,印度、美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硅片产能将增加近5倍,到2027年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可能会翻一番。 可预见的是,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并将向数智化和智能制造方向升级。目前整个行业正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光伏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最终目标是占领全球光伏产业的中高端位置。 我们跟随麦克卢汉的视角,从《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的技术脉络来看今天的光伏产业,单一技术衍生了产业单一的感官,这造成光伏产业整体的不协调和跌宕起伏。如果有一项技术产生于一个群体内部,而且这项技术又能赋予人类社会某项新的优势,那么我们所有产业之间的平衡将需要调整。 麦克卢汉笔下的是“新技术”,跟当下的光伏产业相比,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让信息得以自由流动,进而造成产业模式上的平权。表面上看,是技术进步催生了全新产业模式的发展,但实质上是技术视野决定了产业的天花板。 归根结底,光伏市场自带纠错和纠偏机制,我们绝不能用光伏产业过去的经验来预判这场产业内卷,因为这里涉及的是超级复杂问题,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光伏产业亦然。 视角再放大一点,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产能过剩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一个常态,产能过剩也并非光伏产业独有。观察光伏产业的未来趋势,还是要聚焦在技术驱动力上,拥有更高光电转换率和更低度电成本的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责任编辑:共工社 |
上一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下一篇:对不起,我不买保时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