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独家新观|多个产业带祭出“杀手锏”,争抢家居企业落户!

2024-01-04 来源:中访网

新的一年,广东佛山、广东东莞、江西南康、南通家纺、慈溪小家电等不同家居产业集群又将纷纷开始“高手过招”,对内推出高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及多元化的赋能举措;对外则积极响应市场发展,通过直播、电商等形式走出原产地,竞争激烈程度想必将再创新高。家居产业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但时代在改变,家居产业也要不断向前,区域产业带想要突围而出,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点燃发展“新引擎”。

640.jpg

不断成长,中国五大家居产业带


中国家居产业于上世纪80年代成型,伴随我国商品房的兴起、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家居消费需求提高而快速崛起,同时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全球,如今已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类、不同特色的大家居产业带。

家居新范式研究发现,近年中国家居市场的产能逐渐集中,形成了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部五大家居产业带,有着100个以上的家居产业园区,集中了中国90%的家居产能。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华南和华东家居产业带是规模最大的两个主要产业区,两地的家居企业加起来有近万家。

640 (1).jpg


除了这五大传统产业带之外,近年随着制造业成本上升、环保政策实施等影响,传统产业集群也开始产生“产业转移”的需求,向暂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中部地区转移。华南家居产业带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家居产业带,是我国家居产业最发达和最集中的地区,家具产量占全国 70%,具有产业起步较早、产业集群多、产业供应链完整、销售市场发达、品牌效应强等优势。


华南家居产业带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中山、深圳、东莞、惠州等地,主要包括红木家具、办公家具、仿古家具、家具出口贸易、家具材料生产、定制家居等集群。去年,东莞与佛山联合打造的“佛莞泛家居产业集群”,成为了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将是全国首个“世界级家具产业集群”。


640 (1).jpg


此外,广州也素有“定制之都”的美名,业内一直流传着“世界定制看中国,中国定制看广州”,在已经上市的九大定制家居企业中,广东企业占了 6 家,而广州企业则占了4家。


640.png


华东家居产业带


华东家居产业带以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为中心,具有制造产业基础好、人才集中等优势,家具产值为全国的1/3左右,是家居规模增速最快的地区。


640 (1)(1).png


该地区较有名的家居产业带包括:杭州的办公家具、萧山的出口户外家具、温州的现代板式家具、安吉的转椅、绍兴的软床垫、义乌和湖州的传统红木家具、宁波的橱柜家具、海宁的出口沙发家具和嘉善的出口实木家具等。


640 (2).png


华北家居产业带
以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家居产业带,具有家具制造历史久远、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先天优势,目前家具企业规模和消费群体均较大。


640 (3).jpg


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区包括武邑明清家具大世界、涞水古典家具产业基地,两个特色家具基地便奠定了冀派家具在全国的地位。


640 (3).png


东北家居产业带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心的东北家居产业带,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优势,实木家具企业的生产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640 (4).jpg该地区的产业区主要包括:大连庄河实木家具出口生产基地,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周边地区为主导的家具制造工业群。


640 (4).png


西部家居产业带
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家居产业带,当地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逐步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并形成了以产业园为强大基础的产业规划。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带包括:瑞丽红木家具、崇州板式家具、剑州木雕家具等。


640 (5).jpg


640 (5).png


高手过招,产业带如何突围而出?


近年,随着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下游的家居行业也受到一定影响。家居新范式观察发现,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就高度重视家居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发布了多个相关政策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

640 (6).png


可见,各地家居产业带都想抓住这一波产业升级创新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区域的产业实力和产业规模,以吸引更多优秀家居企业入驻。为此,家居产业带各显神通,并形成了政府、协会、企业、电商平台等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发展机制,积极打造出自身的产业优势。


首先,由区域政府带领,进一步完善当地的政策措施,夯实家居消费的产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从产业基础、营商环境、客商资源、传播资源等多个角度为企业赋能,提升当地家居产业的实力。


比如,江西南康持续推进“一网五中心”(南康家居产业智联网、木材交易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和销售物流中心),为企业解决备料、设计、销售等问题。


640 (7)(1).png


重庆则推出《重庆市智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打造“1+1+N”现代智能家居产业体系,其中“N”是指构建N个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先进视听、智能安防、智能卫浴等先进产业集群。


崇州去年也推出了推动智能家居和绿色建材的奖补标准,对于符合要求的相关项目和生产线,给予一定程度的现金补贴。


其次,通过“以商带商”形成,以头部企业的影响力和当地园区的配套服务能力,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入驻,通过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壮大产业集群。


比如,椅乡安吉在2023年提出了“1+N”空间布局,即1个绿色家居主园区、N个配套小微园,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入园。


640 (6).jpg

广东省广清产业园也采用了类似的招商发展战略,目前已经集聚了欧派、志邦、艾依格等一批家居行业的头部企业,带动了一批上下游关联及配套企业在园区集群发展;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完善产业园的配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再次,由政府背书,通过成立产业基金支持当地家居产业的发展。近日,由江西省国控集团、赣州市共同发起设立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正式揭牌,将重点投向现代家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现代家具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早于2020年,崇州也出台了《崇州市支持智能家居和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其中也提到了将每年设立不低于3000万元的智能家居(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基金。


另外,除了政府的引导和布局之外,协会、企业、电商平台之间也通过更紧密合作,来推动当地家居产业“走出去”。


一则,是积极打造产业带IP,将品牌实力凝成强大聚力,提升当地家居品牌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驱动当地产业扬帆出海。


比如,2023年初,佛山泛家居产业便正式发布“有家就有佛山造”产业IP,这一IP不仅能把佛山家居品牌与消费者紧密联系,更能将佛山家居产业的影响力传递至全球,让“佛山制造”成为一张世界名片。


640 (8)(1).png


二则,是通过电商直播渠道来帮助当地家居产业“带货”。2023年“双11”前夕,罗永浩带着“交个朋友直播间”团队来到南康盈海家博城开展直播,在当地家居协会的引导下,共有200多家头部企业和商家参与,直播成交额近千万元。


640 (9)(1).png


扶持孵化,争夺新企业落户


家居新范式认为,家居产业带近年如此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不仅能够提振当地产业发展,对当地家居企业、当地经济、园区发展等都有很大裨益。


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将更多上下游企业捆绑在一起,对于家居企业而言,产业链聚集程度越高,越能减少企业之间的经营成本,还能让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扶持,提升双方效益。

640 (10)(1).png

另一方面,“招商引资”招揽的并不仅是企业和资金,还有人才和技术,当地家居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也能带动产业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最后,通过产业链的“链式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税收收入等,这也是各地政府如此卖力支持的主要原因。


家居新范式观察发现,各地政府都提出了不少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加速推动当地产业带的发展,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补贴扶持、惠企服务等不同方面。


以福建省南安市水暖厨卫产业集群为例,针对当地各大园区的招商,南安市出台了《鼓励企业入园若干措施》,从厂房购置、租赁、贷款贴息、贡献奖励等四个方面给予补助,单家企业最高补助可达200万元。


去年,东莞厚街、大岭山产业集群也发布了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资金支持,其中提到了对新迁入厚街镇并经市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家具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640 (7).jpg

而佛山市政府则以“有家就有佛山造”为“金字招牌”,在2023年面向民间资本的示范项目推介会中,提到了相关部门在营商环境、政策法规方面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640 (11)(1).png


由此可见,除了“留强”之外,产业链也在积极“招新”,传统家居产业带正面临着升级优化的窗口期,只有增强实力,才能在未来的家居行业中立足。


结语


随着家居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家居产区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升级,从原来的政策发力,到现在的抢企业、抢资金、抢人才,已经渐渐进入到白热化程度。


不过对于家居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企业可以借助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的改进,以及产业园区的赋能行动,获得更多转型升级的助力。


未来,伴随市场集中度的上升,企业和产业带之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为紧密,对于企业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关系网,也能帮助自己赢得更大的份额,如何实现“双赢”是家居企业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转载自家居新范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共工社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Vgong@vip.qq.com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