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2024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畅想新年宏观政策着力点。 1.消费投资相互促进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去年宏观政策的主线之一,2023年前11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仍将是2024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相较以往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统筹协调二者关系,将是2024年消费政策发力的关键。过去一年,餐饮、文娱等线下接触型消费的强势复苏展现了服务消费的增长潜力,在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层面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仍需疏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堵点、着力提升服务业质效,从而激发消费潜能。在传统消费领域,同样要结合当前家电、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通过新型电子数码产品等新消费热点,稳定大宗消费。 推动消费持续扩大,既需增强消费意愿,还需加强居民消费能力。因此,除了疏通各类消费体制机制的难点堵点,还需要从稳定就业、全面落实带薪休假政策、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等层面发力。 2.财税改革与化债“两手”推进 2024年,宏观政策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为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新一年的财政政策将继续适度加大扩张力度,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效率与效果。 加强财政支出力度是财政政策扩张的直接体现。2023年年初赤字率维持在3%水平,年末随着1万亿元国债增加发行,赤字率已调整为3.8%左右。考虑到新一年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且历年赤字率均遵循小幅度调整,新一年的赤字率有望设定在3%以上水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收支持续“紧平衡”的状态,解决地方政府的支出掣肘问题,唯有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3年下半年,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但地方政府化债工作尚未完成,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新的一年,地方政府的化债工作将继续推进。财政系统还将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财政制度,以深化改革助推财政高质量发展。 3.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发力 不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积极定调,还是内外部形势变化的需要,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稳健偏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预计年初有望在宏观政策中率先发力。降准降息依然可期,不排除会创新一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特定领域的支持,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性工具,提升货币传导效率。 鉴于我国当前通胀水平仍维持低位运行,以及海外主要经济体今年可能重启降息,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水平下调既有内部的现实需要,也有外部的条件助力。日前多家全国性银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就被认为是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做铺垫。 此外,近期人民银行多次强调要“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结构优化”。这意味着,今年新增信贷的投放节奏在时间分布上将更为平稳,信贷政策将引导金融资源继续流向普惠小微、绿色、科技创新、涉农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信贷增速有望维持两位数增长。 4.股票发行注册制将走深走实 2023年,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事件非“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莫属。改革落地以来,一揽子改革措施增强了资本市场的覆盖面、包容性和吸引力,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将以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为牵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具体来看,证监会将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激发市场科技创新活力,助推科技企业做优做强,畅通“科技 责任编辑:董勇_GD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