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移动新媒体

规模快速恢复, 银行理财为何得到更多青睐?

2023-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10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大幅增长1.15万亿元,至27.32万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基本收复了9月的“失地”,甚至有重回资管行业第一宝座的态势。

  自资管新规公布以来,银行理财已经走过了数轮波动。难得的是,每轮波动后,银行理财都能迅速调整回来,并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这不禁让人好奇,银行理财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是资管机构最基本的要求

  以客户为中心,首先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大多客户选择投资,是希望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资管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关键是要落实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发挥好专业优势,尽最大努力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目标,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

  银行理财深知这一点,因此始终坚持“绝对收益”的定位,真正穿越“牛熊”。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结算中心的数据,银行理财2022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2023年上半年尽管市场有过波折、震荡,但是银行理财依然为投资者创造了3310亿元的正收益。

  这一方面源于银行理财的定位,另一方面也源于银行理财的资源禀赋。从货币市场工具、存单存款、企业债券、非标项目等传统固收资产,到优先股、股票等权益资产和ABS、ABN、REITs等另类资产,再到专户、公募基金、期货、商品、外汇、金融衍生品等,银行理财几乎可以从整个市场中遴选资产,进而有机会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和周期轮动,选择投资适合于当前时期、具有更大潜力的资产类型,同时发挥多策略优势,形成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组合,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

  “市场上的投资品很多,有的风险特征看似一样,但未来产生的结果可能差异很大。”光大理财董事长任锋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虽然风险与收益是相对应的,但风险特征在当下与在未来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提升投研能力,把握每类投资品中的这一点差异,抓住高一点点的收益机会。”

  为了能在茫茫产品中抓住收益机会,光大理财有两大秘诀:一是合意标的的取舍之道。光大理财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内部评级体系,筛选出近2000个主体,尽可能把握确定性的机会,为投资者创造“符合预期、时有惊喜”的投资体验。二则是攻守时机的果断捕捉。去年债市波动时,光大理财并未抛售资产,而是通过前期的流动性储备以及在市场上融资加杠杆的方式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债市转牛后光大理财也获得了额外的收益。今年年中,光大理财又基于对市场的新判断转而采取了防守操作,降杠杆、缩久期,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23年9月底,光大理财封闭式固收理财近3月年化收益率达到3.55%(数据来源:光大理财)。

  10月31日,普益标准公布了2023年3季度全国268家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光大理财收益能力再次获得第一名。

  风险控制: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下滑趋势明显,投资者不仅想要好的收益,更想要安安心心、避免损失。因此作为管理人,银行理财不仅要创造价值,更要通过专业能力帮助投资者防控风险。

  光大理财始终把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作为公司的生命线及核心竞争力,持续完善风险内控管理,日臻完善以信用风险统一管理、市场风险归口管理、操作风险分层管理、流动性风险独立管理、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组合分散投资理念,不断夯实覆盖投前、投中和投后全流程风险管理。

  任锋曾强调,“对合规风险的零容忍是我们的经营红线,这也是从光大集团、光大银行一脉相承的风险管理意识,作为专业资管机构,更要懂得经营风险,通过风险管理为客户、为公司创造价值,没有风险把控就没有公司生存。”在去年四季度理财市场波动中,光大理财是市场上为数不多未启动大额赎回、未进行大额抛售、未实施母行救助的理财公司。这也是光大理财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产品设计:与万千投资者共舞

  有了强大的投研能力和完善的风控体系还不够,投资者并非直接购买资产,他们买的是理财产品。“毫无疑问,资产管理机构必须是从投资者出发的产品设计,是投资者利益最大化,这个跟我们传统金融机构的思考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是从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特征,资金安排、甚至家庭的资产负债预算安排去设计理财产品,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基于这个特征必然产生多元化的产品设计。”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当前市场上理财产品的数量有3万多只,每支的风险收益特征都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共工社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共工新闻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共工新闻:XXX(署名)”,除与共工新闻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共工新闻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共工新闻(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共工新闻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共工新闻提意见:Vgong@vip.qq.com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