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财经局:华夏基金高价打新“垃圾股” 只为做“榜一大哥”?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行,新股破发已经成为新常态,打新“闭眼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投资者纷纷逃离新股。
但是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华夏基金依然执着于打新,而且报价虚高。即便是一些成色明显不足的“垃圾股”,华夏基金也报出离谱的申购价格,对此不少投资者直呼看不懂。
这些被抬高发行价的新股上市后股价往往很快破发,造成基金大幅亏损,让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成为这些“垃圾股”上市的“炮灰”。
W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年10月份,华夏基金参与打新并获配的股票为390只新股,其中,超募新股为271只,占比为69.48%;而破发的股票为99只,打新破发率占比为25%,而同期整体市场的新股破发率为24%。
今年上半年,全市场有3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占比超20%,其中华夏基金获配的新股有26只破发,华夏基金俨然成为新股“踩雷王”。
在密集“踩雷”破发新股背后,华夏基金依然延续着“高价博弈入围”的打新策略,在不少新股初步询价阶段,华夏基金报出离谱的价格。
近年来,华夏基金对部分新股的申报价更为“激进”,报价高于发行价的2倍多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2021年对拓新药业的申报折溢价比率高达2.29,被剔除有效价格区间;对安路科技、星环科技-U的申报折溢价比率分别为2.18、2.09。
在科源制药、智翔金泰-U、慧智微-U、鑫宏业的初步询价中,华夏基金申报价均超过发行价的25%。华夏基金对格灵深瞳、普源精电、经纬恒润的初步申报价也超过发行价的50%。
当然,这些新股若是优质股,溢价打新也未尝不可。然而这些新股中有不少上市公司明显成色不足,华夏基金还在溢价打新,着实令人费解。
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案例是翱捷科技,该公司于2022年1月在科创板上市,基金公司报价中位数为168元/股,发行市盈率达63.67倍,高出市场行业平均水平,最终发行价定格在164.54元/股,其中华夏基金报价为233.25元/股,较最终发行价溢价超40%。
最终翱捷科技获得超募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68.8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65.4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多出41.66亿元。
然而翱捷科技上市即巅峰,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收盘暴跌-33.75%。随后该股一路暴跌至目前65元左右,较发行价下跌超六成,市值也仅剩274亿元,与当年上市时近700亿元的估值相差甚远。
从公司的基本面来看,翱捷科技的业绩惨不忍睹,上市后还出现了业绩“变脸”。2019年-2022年度净利润分别为-5.84亿元、-23.27亿元、-5.89亿元、-2.52亿元,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98亿元、10.81亿元、21.37亿元、21.4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0.57亿元和-3.36亿元。
这样一家营收仅约为20亿元,净利润连年亏损的企业,发行价却被基金公司哄抬至百元以上,华夏基金还进行了大幅溢价申报。
华夏基金也因此尝到了盲目打新的“苦果”。仅翱捷科技一役,华夏基金亏损超亿元,过去一年华夏基金霸榜公募基金打新浮亏榜首,旗下打新基金纷纷折戟。
Wind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今,华夏基金参与打新的基金产品有190只,其中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负的为144只,占比高达76%。其中,华夏中证旅游主题ETF产品今年以来回报率为-32.41%。
从整体业绩来看,2020年、2021年华夏基金分别为基民赚取了980.56亿元、174.53亿元。然而在2022年,华夏基金旗下基金累计亏损1189.77亿元,几乎把前两年赚的收益全还回去了。
业内人士认为,全面注册制改革下,新股破发渐成常态,“高价博弈入围”的打新策略已不再适用,市场化发行机制对机构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度的新股研究和打新定价研究是在市场中取得长期稳定收益的关键。
而华夏基金依旧延续着简单粗暴的“高价入围”策略,这背后究竟是投研能力跟不上,还是只为了做“榜一大哥”? 责任编辑:刘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