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快报

云学堂助力国内知名教育品牌童程童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

发布时间:2023-05-23 来源:千龙网

ChatGPT来了,掀开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一角。随着人工智能兴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向未来,教育者该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面向未来,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计算机编程思维,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是被它“控制”。

今天,国内知名少儿编程教育品牌童程童美就在专注于中国3-18岁青少儿编程教育,研发针对中国儿童的编程教育体系,培养面向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精英群体。而在童程童美内部,也在一直思考如何基于业务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人才底座。

1.聚焦“核心层”培养,打造高效能人才梯队

童程童美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对于多地域门店管理来说,核心层人才的培养,是影响其高品质发展的关键,这里的核心层指的是以校长为中心,四条业务线为辅助的中坚力量。市场人才紧缺、内培速度赶不上业务进度、培养机制不完善等,是童程童美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了打造高效能人才梯队,实现人才供应的可持续发展,童程童美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和落实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将培训培养和人才发展打通,每一位“童程童美人”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晋升路径,后备人才在螺旋式循环中逐级输出。

从初阶业务管理者、到新晋校长再到后续高级人才的培养,分别开设“童行计划”、“童辉计划”和“童灿计划”,让“核心层”关键人群的培养有迹可循。以“童辉计划”为例,主要面对的都是新晋校长,培训的方向为“全业务流管控”, 就是要完成对全产品线的理解以及管理技巧和领导力的启蒙,通过OMO的教学方式,10天线上+5天线下的整套课程,最后以现场考核和述职结尾,有参加过“童辉计划”的校长反馈,“学习完成后,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面临过去三年的疫情挑战,从2018年至今,童程童美的“童辉计划”也已落地31期,学习人次达到 700人次,这在行业内都属于顶流水平,童程童美的人才培养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2.借力数字化技术,赢在经验萃取与知识沉淀

因为在全国拥有众多门店,员工群体也以新生代居多。数字化的培训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多媒体手段综合触达,能够很好地解决员工分布分散、学习习惯互联网化等问题。童程童美培训部门充分以数字化赋能制课、学习、运营等各个环节:

数字化制课:童程童美充分运用了数字化制课工具。云学堂绚星云学习平台括了知识库、在线考试、学习社区等“一站式”链条服务,弱化材料形式和呈现,突出知识的沉淀和传递,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今,童程童美的学习平台上,已经汇聚了20+不同品类的1000+门课,俨然它已经成为了整个公司的知识宝藏。

数字化运营:依托云学堂学习平台和社群,打造符合新生代的学习氛围,提升学员参与度,从参与中获得体验感,以一个细节为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证书档案”,即参加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学员,就会收到一个来自平台证书系统的推送,这样无形中就给大家备份了学习档案。

数字化管理:对于培训发起者和管理者来说,标准化学习项目管理十分重要。从培训的策划到后期的项目推动和数据呈现,学习平台都可以及时生成报表和提供反馈,大大提升了培训管理的效率和体验,让一个万人项目运作起来也事半功倍。

童程童美培训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探索人才培养,一步一个脚印,每年的成长都记录在册,让每一个人都学会用平台,让企业知识得到有效的萃取和沉淀,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紧贴业务,助力为经营结果创造价值

童程童美培训部门自2018年以来的种种创新与实践,都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赋能业务。作为强业务导向的培训体系,如何萃取内部经验、打通培养机制、提升培养效率,让关键人才快速发挥价值,是培训部门所要面临的关键任务。

通过 “选拔-培育-任用-升级”的人才发展循环模式,其培养内容既有来自于业务方的经验萃取,包括课程、案例、实践课题等,也有外部优质课程加持,赋能者也由内训师、行业知名导师担任。学员在接受实训后,将所学应用于业务,实现对业务的人才支撑,由此达成培训与业务之间的训战循环。

从第一天参加“童心计划”新人培训项目,到登上最高级别培训项目——“童耀计划”, 童程童美人清晰可见的岗位发展之路,正是这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的完美解读。

人才 · 进化 · 增长

云学堂第七届中国优秀企业人才培养实践高峰论坛广州站即将启幕!我们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佳实践,提供创新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助力业务水平提升,推动业务发展,构建企业面对未来的人才能力和竞争力。

5月26日,我们广州见!

图片1.png

作者:侠名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zhidaoribao#gmail.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