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航沃土:在攻坚与温暖中生长的青春
2023年深秋的试验室里,仪器运转的嗡鸣声混着咖啡的苦涩,我们团队盯着试验数据报表,谁都没说话。那是一航局优秀工地试验室评比的攻坚期,我作为核心成员,手里攥着的方案改了不下十版。
“小雷,数据偏差是因为养护环境没控好,咱再试一次!”张工拍着我肩膀,眼镜片后的目光亮得很。那阵子,办公室的灯总比星星灭得晚,为了一组水泥胶砂强度数据,我们围着试验台推演了三十多遍。有回凌晨两点,试验结果又不理想,我把笔往桌上一摔,张工却把泡好的热茶塞我手里:“创新哪有一蹴而就的?公司给咱搭了台,咱就得把活儿干漂亮!”就这么咬着牙排查、优化,当“一航局优秀试验室二等奖”的证书捧在手里时,我们几个大男人在试验室里红了眼——这奖状上的每道折痕,都是团队拧成一股绳的证明。

转年春天,我在现场巡检时盯着某道工序发了呆:传统操作又慢又危险,能不能改?抱着这个想法,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查文献、画图纸,业余时间全耗在了上面。方案初稿递到领导面前时,我手心直冒汗,没想到他一拍桌子:“敢想敢干!公司给你兜底!”之后的日子,技术部的同事帮我优化结构,材料组的兄弟帮我找试验样品。中间好几次试验卡住了,我躲在仓库里“抓耳挠腮”,可一想到领导那句“放手干,有公司在”,又咬着牙重来。当专利授权通知书寄到项目部时,我对着“雷思豪”三个字看了好久——这份专利,是公司给每个敢创新的一航人最踏实的底气。
在一航的这些年,除了攻坚的热血,更有藏在细节里的暖。去年我生病住院,领导带着同事们拎着水果来病房,张工还把我落下的工作全接了过去。躺在病床上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一航不止是干事的平台,更是个有温度的家。

站在中交一航局兰太高速四标项目部的工地上,看着试验室的仪器和工人们的笑脸,我总想起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和病床前的温暖。十年悄然而逝,下一个十年,“一航”我仍与你同行。(图文/雷思豪)
作者:雷思豪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