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合站裏的傳承者
十月的曹妃甸,深夜的風已帶著凜冽的寒意。中交一航局五公司M026專案拌合站內燈火通明,兩臺攪拌機持續運轉,砂石料在機械的節奏中吞吐有序。操作室內,拌合站站長於輝緊盯控制螢幕上不斷變化的電流數據,對正準備調整配比的操作手說道:“先觀察料況,不要急於動手。”——這一幕是專案大幹期間的常態。
隨著專案進入軌道梁施工高峰,混凝土日需求量突破七百方,拌合站的七人團隊承擔著晝夜不間斷的保供任務。操作手艾冬傑印象深刻,那段時期於輝仿佛一個永不停歇的軸心——時而在操作室監測電流曲線,時而深入料坑清理積料,始終奔走在一線。
“灰幹了!”對講機裏傳來現場的回饋。操作手高峰正要執行加水操作,於輝伸手攔住:“等等。”他貼近觀察窗,凝神片刻後判斷:“塌落度正常,是光線造成的視覺誤差。繼續澆築,下一罐再做微調。”他的判斷往往準確,這背後是三十年崗位實踐積累的專業眼力,也是五公司長期注重技能傳承與人才培養的體現。
一天深夜,二分站氣缸突發故障,砂石料傾瀉而下。於輝第一時間沖入料坑,寒風裹挾著水泥灰撲面而來。“高峰,取備用電磁閥!艾冬傑,注意主機電流!”他一邊組織清理積料,一邊沉著指揮。故障排除後,他倚著護欄稍作喘息,對圍攏過來的同事說:“設備就像並肩作戰的戰友,你瞭解它,它才會配合你。”這正是中交一航局“精益求精、責任至上”設備管理文化的具體呈現。
在人員最緊張的階段,拌合站僅有五人輪班。於輝將排班表精確到分鐘,卻總把自己安排在最容易疲勞的淩晨時段。他曾連續十八個小時堅守料倉,最後連手臂都難以抬起,只能借助鋼筋棍處理凝固的積料。“那時他女兒發來視頻通話,他忙得都沒有時間接。”高峰後來回憶。而閒暇時,於輝總愛把女兒畫的畫列印出來欣賞。“我女兒畫的,隨她媽媽,有藝術細胞。”說話時,滿臉的驕傲。這份對家庭的深情與對工作的責任,共同勾勒出了一個築港人真實的形象。
工作中的於輝極看重細節。他要求每位操作手必須目測每車混凝土的和易性,每班交接必須手動備份生產數據。“設備會故障,但經驗不會丟。”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自動抽水系統,徹底解決了地坑積水問題;每月雷打不動的設備全面檢查制度,確保拌合站始終處於最佳待命狀態。這些規範化、體系化的做法,正是企業推行標準化管理、鼓勵技術創新的成果體現。
“不能讓設備完成一個專案就報廢,我們要確保這些老夥計隨時能投入新的戰鬥。”這是他對專案經理的承諾,也彰顯著企業宣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如今專案臨近收官,於輝時常輕撫泛黃的操作臺,像在與老友敘舊。有人問起他何時退居二線,他望著窗外林立的設備說:“等這批設備找到下一個懂它們的人。”樸素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對五公司設備傳承與技術接力的深切關注。
寒風中,攪拌機依然轟鳴。這個陪伴於輝三十個春秋的“老夥計”,仍在默默見證著一個普通機械維修工在五公司企業文化浸潤下書寫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上一篇:預製場的獨特秋色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