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蒼泰高速上的“老手藝”與“新使命”

    2025-10-28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清晨五點半,浙南蒼南縣礬山鎮的山風帶著涼意,58歲的陳培順已身著銀光色工裝,在大坪山隧道通風豎井旁檢查設備。他粗糙的手掌撫過挖掘機操作杆,指節間深淺紋路裏,藏著三十多年地下采礦的記憶。“以前在礦裏掏礬石,現在給高速挖豎井,都是跟石頭打交道,心裏的分量卻不一樣。”他望著井口升騰的霧氣,語氣滿是感慨。

    這位“礦三代”的人生轉折,始於三年前。彼時礬山礦區已停產多年,陳培順開著小貨車跑運輸,路過廢棄礦井口時,總忍不住多望幾眼。“年輕時跟父親下井,他常說‘手上有活,心裏不慌’,可礦停了,這手藝就像埋在地下的礬石,沒了用武之地。”2024年底,“蒼泰高速招聘豎井施工人員”的消息,讓他重新燃起希望。

    “聽說招懂豎井的老礦工,我當天就報了名。”陳培順記得首件開工前,項目黨支部書記杜元林握著他的手問:“老陳,礦山豎井和高速豎井不一樣,要求更嚴,你怕不怕?”他當即拍著胸脯答:“只要能再下井幹活,再嚴的要求我都能學!”

    如願加入蒼泰二標項目豎井施工隊後,陳培順很快遭遇“下馬威”。“以前在礦裏,爆破後清完浮石就能接著挖,現在完全不同。”他回憶首次下井場景,“技術員拿著圖紙說,高速豎井是百年工程,在工程標准上,高速隧道豎井與那些設計壽命僅一二十年的臨時性構築物有本質區別。作為一項百年工程,其設計、施工與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都必須將結構完整性、運營安全性與長期耐久性置於首位。施工隊負責人陳瑞東也有同樣困惑。這位幹了三十年礦井工程的礬山本地人,首次面對如此高規格要求:“礦山豎井用C25混凝土,這裏要用到C40,鋼筋用量多一倍,還得雙層加固。”起初按老經驗綁鋼筋,因間距不均被要求全部返工,“那晚我帶著幾個老夥計對著圖紙研究到半夜,才摸清門道。”

    為幫老礦工適應交通建設標准,項目部專門組織培訓。白天,技術團隊跟著下井,手把手教操作儀器、核對規範;晚上,會議室燈火通明,老礦工圍著圖紙討論,年輕技術團隊耐心答疑。

    一天晚上,陳培順拿著地質樣本找到項目總譚碧濤:“譚總,按以前經驗,這種炸藥爆破效果最好,現在符合要求不?”譚碧濤仔細查看後解釋:“陳師傅,您的經驗寶貴,但高速豎井對爆破震動控制更嚴,得按岩層硬度調炸藥量,還要打減震孔。”說著打開爆破模擬軟件,“這樣調整,既能保進度,又能保安全。”看著屏幕上的模擬效果,陳培順連連點頭:“還是你們年輕人懂技術,我得多跟你們學!”此後,他成了“提問大戶”,從爆破參數到混凝土養護,有疑問就找譚碧濤請教,老經驗與現代技術漸漸找到契合點。

    一次,豎井挖到15米深時遇破碎岩層,按常規只能慢進度掘進。陳培順下井查看後,跟陳瑞東商量:“以前在礦裏遇這種情況,我們用‘超前支護’,先打錨杆固定岩層再挖,要不試試?”陳瑞東立刻反饋給項目部,經技術團隊論證,建議被采納。看著錨杆成功固定岩層,陳培順欣慰地笑了:“沒想到老經驗還能派上用場。”

    如今,陳培順不僅適應了新崗位,還主動“傳幫帶”。31歲的劉連軍入職時對豎井施工一竅不通,陳培順便帶他下井,教他識別岩層、判斷安全隱患:“劉連軍(新員工),你看這兒岩層有裂縫,要重點監測,發現位移馬上上報。幹我們這行,既要懂技術,更要講安全,一步都不能馬虎。”在他的帶領下,劉連軍進步飛快,如今已能獨立完成簡單施工任務:“陳師傅的經驗太寶貴了,他教我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責任心。”

    截至目前,大坪山隧道通風豎井已開挖近三十米,施工隊已有32人到崗,三分之一是像陳培順這樣的本地老礦工。“井架立起後,施工高峰期隊伍將擴至40人。”杜元林介紹,項目部還計劃在山頂建“產業工人園區”,“要讓老礦工的技藝傳承下去,幫他們從‘經驗型’變成‘專業型’工人,在交通建設中實現新價值。”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井口,陳培順和工友忙著運出最後一鬥渣土。他擦去額頭汗水,望著遠山:“以前挖礬石是為養家,現在建高速是為家鄉好。等高速通了,礬山能融入沿海經濟帶,咱們這些老礦工,也算為家鄉做了件大事。”

    從“挖礦人”到“築路人”,陳培順和工友們用老手藝書寫新使命。在蒼泰高速工地,越來越多傳統產業工人通過轉型,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故事,既是個人命運的轉折,更是產業工人改革的生動實踐——當老經驗遇上新標准、老手藝對接新需求,傳統產業工人必將在新時代浪潮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周麗麗 趙亞京)

    作者:周麗麗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