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釘”樁記
清晨5點,長海縣大長山島鎮還沉浸在一片寂靜之中。施工員姚坤已經站在臨時搭建的鋼平臺上,手中的對講機不時傳來嘈雜的指令聲。“鋼管樁軸線複測完畢,偏差控制在1釐米內!”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珠,對身旁的同事喊道。身後,一座由鋼管樁和貝雷架拼接而成的施工平臺向海中延伸,仿佛一道鋼鐵臂膀,緊緊環抱著正在蘇醒的海岸。
這裏是由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第十專案部承建的長海試驗基地水工、土建及配套工程專案EPC總承包施工現場。專案包含重力碼頭、高樁碼頭、新建護岸及房建工程,當前最關鍵的就是115根灌注樁的施工——它們將是未來碼頭承載千噸級船舶靠泊的“根基”。
“海上施工,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專案總工魏昂在調度會上反復強調。灌注樁需在鋼平臺上作業,平臺穩定性直接關係成樁品質和施工安全。海上風浪、潮汐、地質複雜程度遠超陸地,鋼管樁打設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平臺穩定性和載荷能力下降。
“往下0.5米,停!”經驗豐富的測量員陳兆江緊握全站儀,盯著螢幕上的數據。振動錘轟鳴聲中,3噸重的鋼管樁緩緩沉入海底。每根鋼樁打設需連續作業2小時,測量員需全程監測垂直度,稍有偏差立即校正。
施工海域每日潮差高達3米,鋼棧橋作業窗口極為有限。專案部依據潮汐預報制定了“動態施工計畫”:低潮位進行鋼管樁切割與平聯焊接,高潮位則安裝貝雷架與鋪焊鋼板。於是,鋼棧橋如巨龍踏浪,穩步向深海延伸。
“最棘手的就是回填區的地質變化!”姚坤指著鑽機下方的土層解釋道:“這裏原來是船廠回填區,地下什麼都有——碎石、廢棄鋼樁、混凝土塊,鑽頭經常被卡住。”為此,施工團隊準備了五種不同類型的鑽頭。典型灌注樁的鑽孔作業持續了整整七天,目的正是為了系統分析不同鑽頭在不同地質層中的鑽進效率與適應性,從而為後續施工篩選出更合適的鑽頭型號。
海上灌注樁施工被工人們形象地稱為“海上繡花”。每根樁直徑達1米,最大樁長16.8米,施工過程中需依次穿透海水、碎石層和中風化岩層,最終將樁尖嵌入岩石2至3米。混凝土澆注必須一次性連續完成,一旦中斷即可能導致斷樁。為防止拌和船設備故障時導致混凝土供應中斷,每根樁所需混凝土全部出站並經試驗驗證和易性合格後,方可進行灌注。鋼筋籠下放環節堪稱“毫米級工藝”。從安裝前的長度與加密區驗收,到吊裝過程中吊筋焊接品質、墊塊安裝精度的嚴格控制,每一環都至關重要。針對混凝土墊塊易脫落的問題,團隊不僅採取了防脫落卡扣,還在籠頂部位進行加密佈置,確保保護層厚度均勻達標。下放完成後,施工人員再次復核沉渣厚度,做到全程可控。姚坤形象地比喻道:“我們就像在運行一條精密而連貫的生產線——海上風浪大,吊裝時鋼筋籠容易晃動,每一個動作都必須慢、穩、准。”
“最怕突發天氣。”安全員於青山指著平臺上的救生圈和應急設備說,“上次收到大風預警,我們只用1小時就撤回了所有人員和設備。”海上作業面臨起重傷害、物體打擊、臨邊臨水等多重風險,每次吊裝鋼護筒或鋼筋籠前,於青山都會反復檢查吊索具和人員救生衣穿戴。
專案部牆上掛著一張巨大的施工進度表,每完成一根樁就貼上一面紅旗。表格詳細記錄著每道工序耗時:鋼護筒打設平均2.1小時,鑽孔最長18小時,鋼筋籠下放1.5小時……這些數據是優化施工組織的關鍵。
經過86天奮戰,115根灌注樁全部完成。低應變檢測顯示樁身完整性100%合格,高應變和鑽芯取樣檢測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當檢測結果回饋到專案部時,會議室裏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夕陽西下,鋼平臺在海面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工人們正在清理設備,施工員們核對最後一批數據。“這些樁就像釘在海裏的釘子……”魏昂望著初步成型的碼頭輪廓感慨:“它們承載的不僅是千噸級碼頭,更是中國港工工程的精度和韌性。”
海浪拍打著新建的護岸,遠處鷗鳥盤旋。這片曾經只有礁石的海域,正在悄然生長出一座現代化的試驗基地——它是建設者們用毫米級的精度、與潮汐搏鬥的日夜以及無數次的方案優化,在黃海之濱寫下深藍答卷。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上一篇:推進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提升:中交一航局召開測量人才技能交流會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