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江面的薄雾,中交三航局鄂东散货码头项目安环部安全员胡礼贵已戴上安全帽,手持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安全检查记录簿,开始一天的工作。工地上嘈杂的机械轰鸣声与工友们的忙碌身影交织,他穿过其间,仔细地扫视着每一处角落—安全,于他而言,便是这平凡日子的起点。
码头施工涉及动火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等,每一项危险作业都如同暗流汹涌的险滩,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悲剧。这天,码头钢廊道正在进行焊接加固。胡礼贵如往常一样,来到现场进行安全巡查。他的目光像探照灯般扫过现场人员、
焊机设备、周围环境,不放过任何角落。突然,他的脚步停住了,眉头紧锁。
“老张!停一下!”他声音不大,却穿透了机器的嘈杂声,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他指着焊工老张身旁的气瓶:“你的气瓶减震圈呢?这关键的‘防护圈’去哪了?”老张一愣,有些讪讪:“哎哟!胡安全,刚才挪地方,好像蹭掉了,想着就一会儿的活,马上焊完...”
“一会儿?”胡礼贵的语气斩钉截铁,“少一道保险,就是多一道鬼门关!气瓶没减震圈,搬运或碰撞时极易发生爆炸!这不是小事!”他要求立刻暂停作业,直到老张找到并装好减震圈。这还没完,他蹲下身,仔细检查灭火器的压力表是否在绿区,确认有效;又绕着作业区域仔细清理了地上的油污和零星的可燃杂物;最后,再次检查各项安全措施。“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他沉声道。
作业开始,焊花飞溅如星雨。胡礼贵没有离开,他站在安全距离外,全程监督。他的眼睛锐利如鹰,紧紧追随着焊工老张的动作,更警惕地扫视着每一颗飞溅的火星可能落下的地方。作业结束,“滋滋”声歇,工人开始收拾工具,胡礼贵却掏出手电筒,俯下身子,几乎是贴着地面,一寸一寸地检查焊接点周围、下方的每一处缝隙、每一堆杂物,如同在战场上清扫可能残留的地雷一样,确认没有一丝潜伏的火种。他那句“我多查一遍隐患,工友就少一分危险”的口头禅,此刻无声地烙印在他专注的背影里,成为工友们心中一道无形的、却无比坚固的安全盾牌。
经年累月,胡礼贵以“放大镜”般严苛的排查与春风化雨的教育,使码头工地悄然蜕变:违章作业行为显著减少,工友们主动识别风险、相互提醒的情景日益增多。当工友们在班前会上,能准确说出动火作业过程中的存在危险和安全措施时,胡礼贵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标志着安全文化已真正扎根人心。
胡礼贵守护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规章条文,而是工友背后一个个家庭的灯火可亲。他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慧眼辨识风险,日复一日在平凡中编织着关乎生命的天罗地网。这份执着的“放大镜”精神,正是安全堤坝最坚固的基石——它让每一次出发都指向平安的归途,让每一次归来都成为无需言说的承诺。(文:孙伟建 / 图:张思玲)
作者:孙伟建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