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庄里,珍藏着一个家族用鲜血与信念写就的传奇。这是一段关于我的太爷爷——抗战老兵李彦景及其家人如何用生命诠释“家国情怀”的故事,也是一部跨越八十余载依然熠熠生辉的家风传承。
1941年冬天,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年轻的太爷爷李彦景,怀着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告别太奶奶和四个年幼的孩子,加入了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临走前,他对太奶奶说:“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就回来。”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句话成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嘱托。
太爷爷离家抗日后,厄运很快降临。汉奸头子得知我们家有人参加新四军,便开始疯狂报复。他们三天两头上门骚扰,抢东西、打人。为了活命,太奶奶只好带着四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2岁,踏上了颠沛流离的乞讨之路。
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他们风餐露宿,挨家乞讨。冬天挤在草堆里取暖,夏天躲在树荫下避暑。长期的饥饿与劳累,让太奶奶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双腿逐渐残疾。但她从没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当孩子们饿得哭泣时,她总是强忍病痛,拄着木棍继续前行,将讨来的少许食物先分给孩子们。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她也会在乞讨的间隙,在草垛里的夜晚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是英雄,他在前线打鬼子,是为了保护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家。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等他回来。”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正寄居在一个村的破庙里。太奶奶泪流满面,八年来的苦难和委屈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她高兴地告诉孩子:“你们的父亲就要回来了!”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太爷爷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噩耗。
这个打击几乎摧毁了太奶奶,但看着四个需要抚养的孩子,她再次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化悲痛为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地教育子女:“你们的父亲是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他是真正的英雄。你们要像他一样,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甘于奉献。”
在太奶奶的言传身教下,四个孩子早早懂得了什么是家国大义。大爷爷十六岁就参军报国,延续父辈的道路;二爷爷留家务农,精心照顾母亲;三爷爷奋发读书,后来成了乡村医生;姑奶奶则成为妇女干部,服务乡邻。
“热爱祖国”是我们家的第一家训。从小我就听长辈们说:没有国的强盛,就没有家的安宁。太奶奶常说:“你们的父亲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你们不仅要珍惜,更要守护。”
“敢于斗争”是我们家的精神底色。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孩子们从不退缩。他们记得母亲拖着残疾的双腿乞讨养家的坚韧,记得父亲在战场上与敌人战斗的勇敢。这种精神使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勇往直前。
“甘于奉献”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太奶奶常教育孩子:“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要想着大家,想着国家。”后代中,有深井献碳的工人,有禾下躬耕的农民,有戍守边疆的士兵,有恪守三尺讲台的教师,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家训。
如今,我们这个家已经四世同堂。在客厅的正中央,依然庄重悬挂着太爷爷的烈士证明。每年清明和烈士纪念日,全家老少都会聚在一起,重温那个关于英雄父亲和坚强母亲的故事。
作为他的曾孙,我深知:太爷爷的故事,就是我们家的精神基因。时代在变,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的家风永远不会过时。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担当。就像千千万万个抗战家庭一样,用自己的牺牲和坚守,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的家风故事,也必将光照后人,永续传承。(中交一航局:李裕春)
作者:李裕春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