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构起地下防渗“长城”

2025-08-18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阅读:

隨著最後一滴水被抽幹,40餘萬立方米的汪洋從取水明渠被抽出重歸大海。“太好了,我們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核電專案海工標段一工程的建設者們站在空曠的明渠裏歡呼。在他們身側,一條1400餘米長的防滲牆築起“安全長城”。這條防滲牆,未來將發揮穩定冷卻水溫度、抵禦地震和阻止取排水熱交換的重要作用。

防滲牆壽命要求一百年“滴水不漏”,同時具備良好的變形能力以避免地基沉降產生裂縫或斷裂,技術標準極高。“不同於翻車機房、地下水廠等常規的基坑防滲,因為承受兩側取排水渠的壓力,防滲牆的性能要求低強度、大應變,需要用一種類似粘土的流動性混凝土才能滿足性能要求。”專案經理徐玉良介紹道。

根據設計要求,防滲牆施工使用塑性混凝土,這種材料在較長距離會自行流動填充密實,凝固後又有極高防滲性。塑性混凝土()在國內使用極少,可供參考的配比經驗很少。“光配合比指標就多達9項,不同參數還會互相制約。”第一步,專案團隊就遇到了原料難題。

張濱和團隊泡在試驗室,一組組試驗不同方案。第一組用鈣基膨潤土,結果砂漿靜置10分鐘後就容易沉澱。專案團隊又購買來鈉基膨潤土,這會不再分崩離析,可抗壓強度超標了近三分之一……第九組試驗,更改膨潤土添加比例;第十組試驗,各項指標達標!經過1個月的攻堅,終於解決了第一個“攔路虎”。

真正的考驗出現在成牆施工。澆注的混凝土要穿過3層複雜地層,從頂部的回填石渣層,再到下部的淤泥層及中風化岩層,然後澆注在槽孔內。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挖出孔槽,讓團隊頭痛不已。“這就像在流沙裏砌牆,要想保證成孔穩定難度很大”,張濱形容道。

現實與謀劃相反,衝擊鑽施工時易帶動導牆振動進而造成塌孔。“地基改不了,得想辦法在導牆上做文章。”團隊在原設計基礎上對導牆剛度進行提升,降低振動影響,還增加黏土比重,提升了泥漿的固壁效果和懸浮能力,給槽壁穿上了一件堅實的“防護衣”。

第一次試挖卻出現了大家不想看到的“意外”。“不行!泥漿流失太快!”張濱一聲喊停。施工地段的上層是多年回填的石渣層,經過海水長期沖刷,內部顆粒鬆散,已是強漏失地層。這樣的地質容易導致泥漿從槽孔中迅速滲漏,泥漿液位下降太快會讓孔內外壓力失衡,引發塌孔事故。

團隊迅速調整方案,在槽孔外新建了一條長達300多米的導牆結構,導牆內部專門設計了1.3米寬的泥漿槽,提前注滿泥漿。當槽孔內泥漿出現滲漏時,導牆內的泥漿就會源源不斷地“頂上”,自動補充進槽孔,保持泥漿液面穩定,從而大大降低了塌孔風險。“這其實就是‘流量守恆’的原理。”張濱解釋說,“我們增加了整個系統裏泥漿的‘儲備池’,當某處漏了,泥漿就能自動補上,液面下降速度就會變慢。”為了降低滲漏風險,專案團隊還將成槽長度由4米調整為6米,減少了接頭數量。外加強、內補充,終於形成了堅實的槽孔,讓塑性混凝土順利“端上桌”。

隨後各工序的銜接如精密齒輪咬合般開展。因為成孔的窗口期有限,施工隊24小時作業,5天完成成槽作業,同時立即組織清孔、驗收及混凝土澆注,各環節銜接緊密有序——任何環節脫節,都會使塑性混凝土失去最佳澆注時機,所有工序前功盡棄。

歷經5個多月的連軸轉,防滲牆終於成了一道“銅牆鐵壁”。經測定,明渠防滲牆牆體單寬滲流量遠小於設計要求。完美的防滲效果,成為專案部在核電廠立足的金字招牌。(通訊員 / 孫佳昕)

作者:孫佳昕 责任编辑:孙慧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