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砰”的一聲巨響過後,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核電專案施工現場巨大的石料散落兩旁。不遠處,5臺挖掘機、15臺運輸車排成一列,有條不紊地破碎、清運岩石。
徐大堡核電專案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工程,是中國最北端的核電站,承載著保障能源安全、助力東北振興的使命。初到現場,核電廠3號、4號核島如鋼鐵巨人般矗立。公司負責核電廠配套取排水工程建設及攔汙破冰工程。其中,為滿足核反應爐冷卻用水需求,專案團隊必須建設取水明渠。由於施工區域多為岩石地質,取水明渠只能通過爆破達到設計尺寸。受前期交叉施工影響,1400米長、高達30萬立方米的爆破施工任務,必須在45天完成,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在現場每一個人身上。
此時,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成了爆破“高危區”。取水明渠內護岸後方是建好的建築,距最近爆破區僅約50釐米。“爆破飛石跟炮彈破片相差無幾,不僅會破壞海水淡化廠的儲水罐,還會引起地面劇烈震動,影響泵房結構安全。”專案總工張濱眉頭緊鎖,“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也是施工不能逾越的紅線,‘高危區’內不能使用常規炸藥爆破。”
工期進度刻不容緩。“3天內必須找到解決方案,否則後續施工將陷入停滯。”張濱急切地說。夜月下,專案部辦公室燈火通明,建設團隊連續查閱10餘個施工案例後,最終選出5種爆破工藝,最棘手的“高危區”將使用安全性較高的靜態爆破技術。
“靜態爆破有獨特的破碎原理,先用膨脹劑脹裂岩石,再用爆破錘破碎大塊岩石,不會產生飛石或劇烈震動。”然而,靜態爆破的造價卻是普通爆破的12.5倍,為了實現履約與創效雙贏,張濱帶領團隊不停細化爆破區域,找尋使用靜態爆破的最小安全範圍。在連續做了7版細化方案後,靜態爆破的範圍最終被精准控制在150米長、50米寬的區域內。
另一邊,為了加快清渣效率,3個清渣區同時作業,二十多輛運輸車鋪滿現場。但運渣道路只有一條,運輸車極易堵在交匯口造成交通癱瘓。“目前清渣效率只完成了計畫的三分之二,照此下去,肯定不能保證按期完工。”廢石料運送問題頓時成了生產主管張景帥的“心病”。
“南導流堤石料到位!”一次,張景帥聽到對講機裏的指令,新的靈感脫口而出:“變廢為寶!”他翻找著施工平面圖,嘴裏念念有詞,“現在的回填石料都是堆場加工後運到現場的,我們何不就地取材呢?”幾番論證後,專案團隊決定先調整優化爆破參數,將爆破石料控制在一定大小,再對挑選出的石料使用液壓破碎錘進行“精雕細琢”,直接運填到南導流堤上。廢石料巧變“寶貝”,施工效率顯著提升。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爆破戰”進入“總攻時刻”。渤海灣的浪湧不斷拍打著數公里的長堤,十幾輛卡車晝夜不停穿梭在數千平方米的天地間,每天近百趟地運送石料。鬥轉星移間,平坦的渠底逐漸顯現。
經過40天的連續鏖戰,專案團隊最終提前5天完成爆破任務,取得了這場“爆破戰”的勝利。“他們憑藉頑強的毅力和高度的責任感,確保了各項施工任務的穩步推進……”表揚信裏,這支年輕的核電施工團隊憑藉努力贏得了業主的讚譽和信任。(通訊員:孫佳昕)
作者:孫佳昕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