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了,出生在二四年的冬季,長春市所有人都在等待一條新的高速公路,我出生的時候,冬天帶來了玲瓏剔透的雪,柏油路袒露在茫茫雪色中。
長春,這是我的第一故鄉,這裏低山丘陵,這裏沃野田疇,這裏風漾清香。我就出生在它們環抱著的,相對平坦的平原腹地裏。這裏,伴隨著我一起長大的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建設者。
在我出生前的許多事,我都只能用“據說”兩個字來開始。據說,以前的路,那就不叫路,大多數是那種“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土路。家門口的鄉道、縣道幾乎都是沙石鋪就,只有偶爾幾條過境的省道才能見到平坦、油亮的柏油路面。九臺區和雙陽區的居民往來,必須穿越一條砂石路。在晴天,一陣風吹過,或是汽車駛過,立刻塵土飛揚,道路狹窄到無處躲避。到了雨天,路面泥濘,每一步都深一腳淺一腳,尤其是在冬季,冰冷的雨水很快浸透了單薄的鞋履,寒氣直透骨髓。
這是段真實的故事,我的父母經歷過建設過程中的一切,但風平浪靜時,我才開始記事,因此我深感沒有回憶的遺憾。我只能從我父母那索取那零碎的一切,我的父母來了一批又一批,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帶著不同的口音和習慣。他們告訴我,建設初期,技術條件有限,很多工作都需要依靠人力來完成,顛簸不平的土路,飛塵順著車窗的縫隙往裏鑽,勘察現場的大家顧不上乾淨,睜著好奇的眼睛看著車外,透過窗外星星點點的燈光,大家臉上的神色都透著幾絲嚴峻。
專案建設已經過半,正值春寒料峭,初春的夜晚格外的冷,來到現場的父母總會打幾個冷顫。站在涼颼颼的土坡上,迎著寒風,極目遠眺,工地上的燈光如同繁星點點,一方方泥土掘地而起,一寸一寸道路逐漸鋪展,一座座橋樑巍然聳立。父母說,幹到大半的時候,出行條件一下子就有了質的飛躍,速度快了,乘車的環境也變得更加舒適,冷風下也能給人一副熱火朝天、催人奮進的感覺。
隨著我出生的日子越來越近,父母的心情也愈發緊張和興奮。他們開始籌畫如何給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鋪設最優質的瀝青,讓年幼的我能夠承受未來車流的重壓。在我臨近生下來的最後一個月,父母們開始進行最後的衝刺。他們加班加點,確保通車準備工作能按時完成,他們檢查著路面的平整度,測試著道路防排水系統,這般的匆忙,陪著他們的一朝一夕。等我出生後,這些記憶只為激勵我,而他們只當談些趣味恒生的小故事,辛酸的困苦不必提及。
這樣,在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早上九點,大雪紛飛,在眾人的笑聲中,我來到這個世界,我的父母應該真正如釋重負地笑了吧!(胡毅慧)
作者:胡毅慧 责任编辑:孙慧